【蘋果日報-牛棚讀書記】每當我被問起最理想的閱讀應該是什麼狀態,我就用史提芬史匹堡拍的《機場客運站》(The Terminal)做例子。在這部通俗討喜的電影裏面,大美人嘉芙蓮薛達鍾斯(Catherine Zeta-Jones)是個漂亮的空姐,觀眾眼中的慾望對象,男主角湯.漢斯的艷遇伴侶。有一場戲,兩人在機場裏的書店碰上了,男的問:「咦,妳買了本什麼書?這麼厚。」女的答:「噢─一本拿破崙的傳記,我最喜歡看和他有關的東西了。而且這本書厚成這個樣子,可以夠我看上幾天,也才不過九元九毛九,多划算!」
請注意這是位有專門興趣的讀者,她不是找一本人人叫好的暢銷書,也不是漫無目的地瞎挑,而是情有獨鍾地追隨拿破崙的足。其次,她買書的態度很輕鬆,主要是兩個字,「抵睇」。厚厚的一本書才賣七美元,就能打發好一段無聊的日子了。最後,她沒有故作嚴肅地先清一清喉嚨,再隆重介紹:「嗯,這是本拿破崙傳,我研究拿破崙。」而且湯.漢斯也不驚訝,只是淡淡地討論兩句就算。
看見這個場面的當時,我就想像要是換了一位香港賣座導演來拍,會怎麼處理它呢?他會不會來一個大特寫鏡頭,讓那本拿破崙傳的封面佔據了整個畫面?再轉向湯.漢斯,拍他訝異的表情?又會不會有什麼特別的音效處理,顯得我們這位空姐格外出俗脫眾呢?我這麼想,絲毫沒有輕視本地電影人的意思,純粹只是從香港的風俗習慣來推測罷了。
我們的習慣是什麼?那就是把書看得格外崇高而神聖,認為讀書是一種很離世很出塵的行為。因此為了讓它回到人間,讓它有點煙火味,我們得不時出動大家都認得的名人推介好書;甚至集合一大批小孩集體朗誦(最好能有破世界紀錄的人數),好叫電視台看看我們都正在讀書呢?勸人讀書,介紹好書,我們一概統稱為「推動」閱讀風氣,彷彿不推,它就動不起來了。簡單地說,我們香港人把讀書搞成了一種運動。
然而,我總以為這樣的運動不只「推動」不了閱讀風氣,還會把它推下海淹死。所以在過去這麼多年以來,不論是在電子傳媒做節目,還是寫像「牛棚讀書記」這種書話專欄,我都很清醒地告訴自己,不要推動什麼,更不要煞有介事,只要盡量好好地配合時勢,講點故事,有意無意地提醒一下:「瞧,說到世界盃,這本書有一段故事……」,或者「民主當然重要,某某人的某本書曾經說過……」,這樣就好。因此當我重讀這個專欄刊過的文章,把它們結成《弱水三千》一集的時候,就發現雖然看似一本書話,原來卻都是借題發揮。
但願有一天,看我們的娛樂八卦雜誌做明星專訪,能像《People》那一類外文刊物,不只列出受訪者的三圍、星座,以及最喜歡的食物和音樂等等,還加上一條「最近正在看的書」。這表示名人不再負擔推動讀書的任務了,因為每個人平時就有閱讀的習慣;而書之於人,就和食物音樂一樣,必要但是日常,不足為奇也不足稱道。情形就像嘉芙蓮薛達鍾斯買了一本拿破崙傳,於是湯.漢斯很自然地與她聊起拿破崙與約瑟芬的往事;是戲劇的一段情節,但它本身不是一齣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