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21日星期三

梁文道:主觀的媒體

【都市日報-兵器譜】再用動物生態紀錄片為例,儘管大部分的攝錄者都不會介入,看著他們拍攝的可愛主角受苦生病甚至死去。但是整條片子的述方式還是叫觀眾生憐愛,甚至坐言起行付諸行動與保護生態的大軍。

媒體雖云客觀中立,實有立場角度,是現代傳播學的公論。且看香港的大小報紙和電子傳媒,左右立場異常鮮明,剩下的中立派其實不是要無預設地中立,而是在左右拉鋸的空間中尋找到一塊位置罷了。

以12月17日發生在灣仔的「騷亂」為例,有報紙用「香港淪陷」為頭條標題,也有的用上「最長的一夜」,不同標題說的是很不一樣的故事。基於這種認知,二十世紀七一年代的歐美遂興起了「公民新聞」運動,或曰「新新聞學」,其特色在於直接承認新聞報道必有立場必有預設,然後循著這個鮮明表達出來的立場作出「報導」(有導向的報道)。

它和傳統新聞的最大分別在於後者雖有立場,但傾向以「客觀」的面目掩飾;前者則主張直接鋪陳立場,可以讓受眾自己清醒地判斷,不受欺蒙。好些國際知名的「探究型記者」如John Pilger都以這種態度,寫出了很多膾炙人口可以流傳的名篇。尤其他們毫不虛飾自己的態度,作出的報道夾?夾議,容易激起爭辯,反而更有利於受眾對事件的認識,使他們從被動的接收者轉化為主動的思考者。

畢竟,客觀是從相對主觀的爭說中逐步逼近的一種狀態。流風所及,其實主流媒體也深受影響,很多記者也開始毫不避諱地把「新新聞學」更是生出了許多變體,其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媒體行動」。

這種媒體出現的前提是當前世界各地的主流媒體要不是處於官方的直接操控下,就是由巿場中的商業邏輯擺佈,二者都會因為特殊的利益和取向忽視了很多未必不值得大家認識的事實,甚至還會刻意扭曲了很多事件。而媒體行動則是一種介入社會運動,或者由社會運動引發,把主流傳媒漠視的弱勢聲音表達出來的媒介行為。它們是社會運動的一部分,採用的運動方式就是把媒體看作影響社會的工具;它們也是一種媒體,將一般媒體上隱形消音的東西表達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