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9日星期日

梁文道:管理世界最大的組織

【蘋果日報-牛棚讀書記】漢朝的居延,在今天內外蒙古的邊境地帶,離首都長安可遠。從丞相府發一道命令,得轉四道手續,歷時兩個月才到得了鎮守居延邊關的將士手中。中國實在太大了,大到一個地步甚至有皇帝死了朝代換了,邊疆地區的公文記錄還在使用舊朝舊年號的情況,因為那時沒有電郵,地方官還不知道天早就變了。

這種今天看來很不可思議的情形,在中國竟然持續了幾千年。資訊的流通是管理組織的第一要務,沒有電線只有驛道,沒有汽車只有馬匹的古代中國,到底是用甚麼方法去維持和管理那麼龐大的政府組織呢?現在全球一百大企業榜上有名者,百年老店愈來愈少,而老王朝動輒存活百年以上,憑的又是甚麼?北大光華管理學院那些EMBA課程裏的行政人,大概就是帶這樣的問題來聽許倬云的課,這個課最近結集成書,叫做《從歷史看管理》。

坊間已經有太多從歷史看管理的書了,但絕大部份都只是眼於個別皇帝名人的領導風格,再急忙總結出一些做人的道理,似乎照做就能有唐太宗的英明,諸葛亮的智謀。但是要在短短兩百頁以內,把中國歷史理一遍,研究出其中組織結構和原則等深層問題的,恐怕只有像許倬云這般精通社會學歷史學的大師級人物才辦得到。

許教授這本書,你可以當成是以史為鑑學管理的養份,更可以看為用管理學的眼光透視中國制度史的導論。分析中國制度的史籍,汗牛充棟,但很少見這麼乾淨俐落而且眼光現代化的,真真正正是鑑古知今。很多香港人都不明白中國黨政二元的體制到底是怎麼回事,一個市有市長不就得了,還要加上市委書記,豈不架床屋臃腫得很。看這本書,你就發現這是個很有「中國特色」的獨到傳統,源自秦始皇開始的監察制度,一開始是四處巡查各地官員的刺史,後來就成了固定官職,每一層有它的監察人。今天大概也是如此。

但不要以為中國人不講究效率,以前世界各地的政府都注重各級官員辦事的成果,唯有中國考察效率。例如明代權相張居正就規定官員要在公事文件上註明完成時限和進度,這些文件都要發到各相關部門和監督人員手中。時候一到還成不了事,那就是「貽誤」的罪名了,要扣分紀錄。升不升職,降不降薪,全看你的成績表漂亮與否。

最近有些大陸媒體熱烈討論廢除科舉百周年。一說起科舉,我們就想到八股文;一提到八股文,我們就會想到《老殘遊記》裏寒窗十載苦讀範文的讀書人竟不知蘇東坡是誰的笑話。為甚麼古人選拔官員要考作文呢?而且還要考格式僵化考題不通的八股?許倬云提醒大家,其實八股之外還要考「策論」,也就是看考生對時政有沒有精彩的意見。至於八股,則是一種無聊但是困難的智力測驗,有如今天考AO的筆試一關,乃基本能力測試。說到底,八股存在五百多年不也考出了不少名臣賢相?一個國家有那麼長久的歲數,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