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28日星期日

梁文道:誰說這只是玩具

【蘋果日報-牛棚讀書記】「鐵人三兄弟」真是大方,送了我們一具12吋高的活動人形公仔,好在一場文化交流會議上面當抽獎禮品,作為香港創意產業的象徵。結果它給上海社會科學院的研究員抽中,台北來的幾個年輕學者和文化人可就失望了,只有自己到旺角的玩具店搜購。後來我問他們成果如何,他們很滿意地說:「滿載而歸!不過很貴,好在台灣真的很難買到。」

如果你不知道甚麼是「鐵人三兄弟」,不知道這些叫一票台灣人也要遠道而來大破慳囊的人形公仔是甚麼東西,那麼你多半是個三十開外,從不踏足旺角年輕人商場,也從不翻閱潮流雜誌的老成中年吧。看看呂大樂和姚偉雄這本《玩具大不同》,你或許能夠得到一個概況,知道繼電影之後,香港還有這麼一股令它驕傲的創意產業新潮流。

按照兩位作者的說法,傳統玩具講究的是功能,例如「扭計骰」,可以滿足玩家的益智遊戲需要。這些功能的果效通常很短暫,所以玩膩了的玩具也就可以丟到一邊去了。但《玩具大不同》裏界定的「香港玩具」則很不一樣,雖然多是人形角色,卻不知道拿起來該怎麼玩,至少我沒見過有人用「鐵人三兄弟」的玩具公仔來扮家家。這些香港設計師原創,小量製造手工精細的塑膠玩具有的是觀賞價值,玩家買回去往往就這麼擺,當作雕塑一般欣賞。也就是說,現在這些屢在外地獲獎、聲名日顯的「香港玩具」其實是種藝術品。

例如崇拜李小龍的Eric So,他製作的李小龍公仔就不是給小孩用來打打殺殺的,而是想表達一種香港平民的奮鬥精神。但這些藝術品雅俗共賞得很,時下年輕人完全可以只把它們當成潮流玩意。比方說Jason Siu那一系列的喇叭頭公仔,本來是想強調人要勇於表達自我,就像頭上裝了一個擴音器一樣地speak your mind;但很多人喜歡它就只是因為它「好玩又有型」。

呂大樂和姚偉雄這兩位社會學家寫這本圖文並茂,設計精美的書,除了是潮流一覽,更主要的目的是拿這些「香港玩具」作範例,說明現代創意產業的生態走向。不只雕塑和玩具的界限可以泯滅,藝術與通俗的分類可以溶解,從創意出發的設計更可以不斷越界。一個公仔概念能夠變成一本漫畫、一部電影和一系列小配件,正如Hello Kitty也能出電視機一樣,創意概念在各種傳統產業之間來回流動,無有限制。或許將來的創意產業是這樣的:不再是一個導演去問有甚麼「好橋」可拍;而是一個創意人去問一條好橋一個點子除了弄成玩具和電影,還可不可以變成地產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