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牛棚讀書記】一九三四年八月二十二日,被認為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政治家之一的美國總統羅斯福才上任一年多的這天,一個叫做麥桂爾(Gerald MacGuire)的家伙來到費城一家旅館,會見全美國人心目中的英雄,前海軍將領巴特勒(Smedley Darlington Butler)。麥桂爾的目的是說服這位戰功卓著的將軍募集軍隊,攻佔白宮,好建立一個法西斯的政權。
為甚麼?因為墨索里尼和希特勒實在幹得不錯,他們大幅減少公債、抑制通脹、壓低工資和控制工會。希特勒的主張是全世界的資本家都會歡迎的,而墨索里尼則創造了上佳的投資環境,當年的《財富》雜誌就曾大力讚賞法西斯主義帶來的經濟奇蹟。所以通用汽車和IBM都曾投資納粹德國,IBM提供的,是一種集中營裏廣泛使用的製表機(tabulation machine)∣∣電腦的前身。
反觀羅斯福的「新政」,幹的卻是相反的事,不只強調財富的分配(而非創造),而且推出了大量管制企業的法例。例如授權礦業局有權檢查礦場,封閉有立即危險的工地,加強了很多保障勞工的措施,增加了許多公司的營商成本。簡單地說,羅斯福搞的是「大政府、小市場」,大商家當然不高興。
麥桂爾背後的勢力是一個叫做「美國自由聯盟」的組織,它的宗旨是「打擊激進主義,教導尊重個人與私有產權的必要性,並且普遍扶持自由的私人企業」。這個組織的金主來自J.P摩根銀行、杜邦公司、梅隆公司(Andrew Mellon Association)、洛克斐勒公司和通用汽車等多家現代企業史上最顯赫的名字。他們最後當然沒有成功,否則整個世界的歷史會就此改寫,美國將成為一個法西斯同盟國,希特勒和日本或許會稱霸歐亞……我們與一個黑暗的世界在時間上擦身而過,一個大企業的樂園差點降臨。
這個看起來有點像電影情節的故事,是真實的歷史事件。在法學家巴肯(Joel Bakan)的《企業的性格與命運》(The Corporation: The Pathological Pursuit of Profit and Power)裏,這只是其中一件驚心動魄的企業故事。由於這本書如此可怕又如此戲劇化,因此它也是一部非常受歡迎的紀錄片的腳本。
當然這又是一本當代左翼疑商主義路線的作品,但它的出發點非常特別,那就是把企業完全當成一個人來看。企業是種自私到無以復加的病人,為求目的不擇手段,而且不斷說謊掩飾(例如說自己很有社會責任感)自己跡近瘋狂的貪婪本性。巴肯的根據之一是從法律上來講,企業的確有人的地位,也就是「法人」。但企業這種人的力量可以強大到一個一般限制個人的法律對它起不了多少作用的地步。乍聽之下有點誇張,但全書的論證沿這條思路絲絲入扣,又挺有說服力。
更可怕的是,巴肯指出七十年前那班大企業沒有完成的政變,如今已經悄悄地實現在布殊政權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