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4月12日星期二

梁文道或馮振超:入常

【都市日報-兵器譜】「入常」這字眼近期在國內成為了熱門用字,入常是「加入常任理事國」的簡寫說明。中國人民在今次反對日本加入成為常任理事國的事件中,由最初的網上交流意見逐漸變成街頭抗議、示威遊行,事件顯示出中國對日本的外交戰略由被動變成主動,而且戰術層次多元化,令到一時間只滿腦子想著入常的日本難以化解,日本的入常之路極可能永遠只停留在構思階段。

中國民間的抗日運動因日本國內竄改教科書事件而炒得火熱,並對日本入常一事一併喊停。在胡、溫等第四代領導人主政底下,近日遊行能順利進行,除了可向日本擺明態度外,也是對國內政治環境滿有信心的一種肯定。

其實自六四事件後,中國政府對國內大型示威遊行還是抱有戒心的,如今次連綿各地的示威活動更是少見。

故透過日本入常事件,中國能把問題聚焦處理,把外交與內政問題一同弄於股掌之中,顯見政治智慧。而今次敢於向日本還以顏色,與過去遇上尷尬問題如釣魚台主權爭議時,中國還是以克制態度處理比較,確有所不同。

在今次入常事件中,中國明顯以人民力量一顯實力,透過互聯網在八日間取得二千二百萬人簽名聯署反對日本。

這種民間運動一來可減少官方色彩,二來對於一眾講求民主的歐美大國而言,中國人民的聲音絕對不能忽視,而從近期國際形勢而論,也未見有對中國反日運動的負面評論出現。

在日本角度出發,空有家財而沒有地位、身份,確實是一種難以言喻的苦楚,盼求在常任理事國中謀得一席,以滿足其晉身政治大國的想法,不難理解。

二次世界大戰後,勝利國包括中國、蘇聯、法國、英國和美國建立了聯合國,並在安理會設立常任理事國席位,他們對安理會的決定有否決權,安理會有十個非常任理事國席位,這十個席位每兩年一次由其他國家輪流擔任。

中、英、美、法、俄這個由五大國形成的常任理事國,在萬變的國際形勢下,聯合國被要求變革也有其原因,但若是由一個過去對鄰國犯上侵略罪名的國家來帶動改變的話,這絕對是一個危險的舉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