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3月17日星期四

梁文道或馮振超:預算案

【都市日報-兵器譜】每年三月,陰晴不定的時節,正是財政預算案公布的日子。

這個關乎政府來年財政計劃公告的大日子,過去是財政司(港英時期)或財政司司長(回歸後)一顯身手之時,但在財政資源緊絀,政府無財的情況下,市民對預算案的期盼程度明顯下降,反而一些因預算案而產生的人物與事物則甚有意思。

在港英時代的洋人財政司,每每能夠藉著預算案的布局來令人了解他們的理財哲學,如彭勵治把財政儲備準則刪除的做法,是非常罕見的,當時這位胖財爺為著在當年財赤的日子中,使政府不用因預算見紅而為難,大膽作出這種有違前人的做法,可見其富彈性的理財哲學。而正當港元匯率風雨飄搖之時,他果斷地用上聯繫匯率制度,對香港之影響更不言而喻。

另一位財政司夏鼎基也十分厲害,提倡積極不干預政策時,有板有眼,夏鼎基的經濟理念獨到,懂得如何以理論作為分析經濟政策的基礎,每個措施實行的理據與分析俱備,叫人折服。

在70年代的香港,民智不及今天,但夏鼎基已提及自由市場運作,他的言論與財政哲學理念為後來者帶來莫大啟示,其策劃財政預算的理念,被曾特首及任總裁奉為金科玉律。這些財爺的風範,近幾年特別令人懷念,也顯得當今一輩的功架如何。

因預算案而衍生的獨有景物也甚有趣味,如「派糖」—這個形容財政司司長給予一些稅務寬減或優惠的特定用詞,在港英管治、曾特首還是財政司時經常出現,由於當時經濟意氣風發,曾財爺自然可以提供形形色色的「糖果」,如提高薪俸稅免稅額便是市民最受落的殺著之一。

可是自回歸後,政府儲備由高峰期逾四千億狂跌至現時只得二千八百多億元,「派糖」的日子自然一去不返。

傳媒預測—不知是政府事先吹風,還是傳媒們神通廣大,近幾年的財政預算案成為各大行家表演水晶球預測伎倆、一顯身手的大舞台,今年預算案公布前,因著唐司長愛好紅酒的前提下,傳媒們便在酒稅上作出各式各樣的預測解讀。

另外,在一眾稅收項目如利得稅、遺產稅等,在預算案公布前均傳言滿天飛,可是最後結果每每會與眾預測大有出入,更叫人覺得有趣的,是預測還預測,結果還結果,無論傳媒與讀者都不會考究預測的真確性,證明香港人對新聞消息準確度的要求有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