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日報-兵器譜】隨著《國際先驅論壇報》和英國《衛報》的報道,中國的「憤青」現象終於開始被外人認識了。還好大部分的老外不懂中文,透過記者和評論家的文章那麼隔了一重,他們得到的印象可能不算強烈。如果他們懂中文,看到大陸網上論壇憤青們的言論,那就會叫他們嚇破膽了。
典型的憤青言論是這樣的:「日本鬼子雙手沾滿鮮血,死不認錯,我們一家要來個東京大轟炸,把它夷為平地」。厲害一點的還有:「殺!殺!殺!何只要炸,還要把小日本的男人殺光,女人姦光」。說到人權問題,他們會說:「最恨那些滿口民主自由人權的假洋鬼子,為美帝國主義作倀,崇洋媚外,目的就是要弄垮我們祖國」。關於印尼海嘯,他們認為「活該,誰叫印尼排華,這是天譴。這下子可知道我大漢天威了吧」。所以如果有人在網上呼籲援助地震災民,他們就會回應:「你還是中國人嗎﹖印尼迫害了我多少同胞﹖那麼有人道精神,怎不見你關心我們自己的礦難同胞﹖」
又要隨便到網上最熱門的大陸論壇轉一圈,很容易就會看到大量這類言論,從炸死台灣人到抵制日貨,不一而足。它們的最大特色就是十分暴力,有強烈的民族主義和愛國情緒,極不理性,總是帶著一腔怒火。說這些話的人被稱作「憤青」,也就是「憤怒青年」的意思。令人擔憂的是,從這類言論數量激增的現象看來,「憤青」的數目可能也在增加。
但到底躲在網後的這些人是誰?這群人到底有多少?卻沒有一個確定的說法。大致而言,憤青以男性為主,年齡由十幾歲到三十多都有,受過不錯的教育,起碼有上網的能力和資本。更大的問題是,他們為甚麼會有這麼激烈的怒火?他們又會造成甚麼實際影響?
這兩個問題的答案其實是互為表裡的。
除了去年中日足球賽引發的騷動之外,只要他們離開了虛擬網絡回到現實生活,就幾乎沒有對社會造成甚麼重大改變。反過來,也就是因為這些青年人面對中國現實的無力感,才促使他們要在一個說話用不著負責的空間裡盡情宣洩。另一方面,「憤青」的存在也說明了如今中國的意識形態真空,在共產主義信條名存實亡之後,只有民族主義才能填補那股價值虛無的失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