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日報-兵器譜】說災難是戲劇好像很不敬,但它有時候的確像場戲劇。或者不是它本身是場戲,而是傳媒把它處理得很有戲劇性。例如印尼大地震和它引起的大海嘯,就完全呈現出一幅驚慄悲劇的結構:先是快樂的人間天堂,遊客們一家老少其樂融融地在海灘上嬉戲;然後海水倒退的異象出現,沒多久如牆巨浪排山掩至,人群慌忙逃命驚叫哭鬧;最後則留下遍地頹垣敗瓦,屍骸遺骨,滿目瘡痍慘不忍睹。有開頭,有高潮,有結尾,此所以這場天災被恰當地形容為悲劇。
同樣地,「九一一」也有相似的悲劇結構,而且更為壯觀。兩座紐約這個世上最繁華大都會的地標,就這麼在世人的注目之下被飛機撞垮。這場災難對沒怎麼受過襲擊的美國來講,其創傷程度猶如世界末日。所以美國人不嫌誇大地把世貿中心遺址叫做「彈著點」(Ground Zero),這本是指廣島和長崎原爆中心點的專用語。可見在美國人的心目中,「九一一」之禍可與死了數十萬人的原爆相比。
當災難呈現為一齣盛大的悲劇,它就能透過媒體強烈激起觀眾的同情心。難怪「九一一」之後,捐款數字可以在短短三個月之內達到十三億美金。這些款項中有三億五千三百萬美金會分給400個喪生的警員、消防員及其他救災人員的家屬。
若加上政府本就該發的救助金,平均每個受害家庭可以分到100萬美金。
最後由於善款實在花不完,於是下曼克頓內任何居民只要聲明受到影響,都可以申請領補助。人們租房子的費用越高,可以拿的錢就越多,故此出現了在華爾街上班的銀行家拿到一萬美金的奇怪現象。
當美國傳媒用「亞洲九一一」來形容印尼大地震時,我們都知道這是極不準確的說法,因為亞齊省的災民早在被海浪沖毀家園之前,就已經活在極度貧困的環境之中,與下曼克頓的紐約客大有不同。
這些災民早在受到自然力量侵襲之前,就已經是政治的暴虐、社會的不公和經濟全球化的災民了。「九一一」發生的那一年,世界上有一千萬名五歲以下的兒童死於營養不良和不潔的食水。比起「九一一」,這些天天發生的人為慘事太沒有戲劇效果,因此無法引起大家的關心和捐款。
希望這回戲劇性的海嘯終於會令香港人發現,原來印尼災民早就是災民了,他們如今只是第二次受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