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2月2日星期四

梁文道:語言改變不了事件的本質

【明報-港聞】公關公司常常掛在口邊的一句話是:「壞事可以變好事,好事也可以變成壞事。」意思是只要公關手法和技巧得當,再差的行動都能變成人人歡迎的善舉;反過來,如果沒有正確的公關程序和措辭手段,用意再良好的計劃也會被人辱罵鄙視。但這世界就真是如此是非不分,可以任人扭曲擺佈嗎?一件壞得不能再壞的行為,真的能夠透過言辭的修飾及後續的小動作,就變得使大家滿意嗎?

新創建和新鴻基地產終於在作出了一項讓許多市民和所有環保團體失望的決定,宣布將新創建有份參建的私人居屋紅灣半島,在沒有任何居民使用過的狀下全部拆卸。紅灣半島的七幢物業自興建那一天開始,爭論就不斷纏繞它。起初它是政府「八萬五」建屋大計的一部分,由於選址紅磡海旁,被譽為擁有無敵海景和上佳地段的高級居屋。當時有人批評把居屋蓋在這麼好的地方太過浪費,彷彿買不起私樓的居屋住戶,就活該不能在家看海。後來政府在仍有市民輪候居屋的情下,為了彌補「八萬五」政策對樓市帶來的打擊,又反覆停止發售居屋,使得紅灣半島這高級居屋白白空置了兩年。今年2 月,政府乾脆以8 . 64億元的價錢將紅灣半島賣給了參建商新世界和其後購入權益的新地,平均每呎才五百餘元。要命的是樓市隨後復蘇,於是「政府明益地產商」和「官商勾結」的聲音,不絕於耳。

這場混雜了各種陰謀推論的鬧劇仍未過去,市民的焦點就開始轉移到兩大財團會如何處置這片居屋上了。按照正常的商業邏輯推理,它們應該會把它完全拆卸,然後在這 片優質土地上,重新建起賣得更貴的私人樓宇(據測量師估計,整個項目可以得到62 億元的利潤)。

果然,新地和新世界不脫商人本色,真的要把紅灣半島完全拆除,同時提出多項方案保證「環保」,以杜市民悠悠之口。本來是一件為了暴利而集浪費與製造污染於一身的惡行,兩大財團偏偏有本事把它說成「好事」。

首先,新地副主席郭炳江形容紅灣半島是香港房屋政策的一粒瘡,遲早都得解決,否則只會腫脹生毒,他們現在出手除瘡,實在是為社會做好事。言下之意,責任其實全在政府那惡名昭彰的「八萬五」,財團如今把這片霸佔了寶地的居屋變成私樓,實在是導香港回正軌而已。兩大財團也在它們的《致香港市民書》裏說:「再發展紅灣能夠真正體現地盡其利,物盡其用的精神。不善用香港珍貴的土地資源是重大的浪費,扭轉土地錯配亦是向下一代灌輸若有錯誤,應有勇氣予以修正的寶貴精神。」

因此新世界發展的執行董事梁志堅在記者會上才會說:「你們話七棟新簇簇的樓拆落來係浪費,教壞下一代。實際上我們唔係將物料丟晒落大海,我們唔係教壞下一代,我們想話畀下一代知,我們勇於認錯,勇於改過」。

發展商的邏輯是:要勇於認錯的其實是政府,是它的房屋政策造成了平民住靚樓的資源錯配;而勇於改過的則是發展商,是它們甘冒天下之大不韙,出手修正政府的錯誤。換句話說,錯全出在政府身上,發展商反倒是下一代應該效法的勇者。可是正如小學生都聽得多的教訓一樣,指摘其他人的錯誤並不會令你自動變得正確。說政府有錯,難道就能掩飾自己的劣行嗎?浪費了興建紅灣半島時投入的大量珍貴地球資源,把從未有人居住過的簇新樓宇全部拆掉,是改正錯誤的善法,還是以更大的錯誤去掩蓋上一個錯誤呢?何什麼又叫做「地盡其利」?難道把一般平民負擔得起的房子變成更貴的豪宅,就叫「地盡其利」嗎?一個高密度的居屋可以比同等面積的豪宅容納更多住戶,這為什麼又不是地盡其利?這裏所盡的利,其最大得益者,難道不就是發展商自己嗎?明明是犧牲了重要資源使自己得到最大利益,偏偏還要說成是正確地教導下一代,這正如行政會議鄭耀棠所言,是「天大笑話」。誠然,我們注意到發展商宣稱會採用香港前所未見的「環保拆樓法」

,使得大部分拆樓造成的廢料都另有用處。但是大家必須小心,那些材料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運往內地處理。很多環保組織都曾發現許多先進地區的廢料,說是運往中國「再處理」,實際上卻因成本或地方上的行政監管問題,變成只是簡單的掩埋堆積甚或焚毀;而且所謂「再處理」

本身也會造成一定的污染,使得中國成了世界垃圾場。如果這回發展商們沒有確保它們造成的廢料得到妥善處理,恐怕又是另一課反面教育:為了自己的乾淨和利益,盡可污染破壞人家的環境。

同理,在它們的《致香港市民書》裏,發展商強調新的發展會「綠化紅磡灣畔,增強空間感,改善區內環境」,聽來十分悅耳,其實還是假環保之名行浪費環境資源之實。很多人以為種樹植草搞綠化就是環保,卻不知不妥當的綠化只會造成更多的污染。例如高爾夫球場,看似又綠又天然,其實往往因為過度使用藥劑毒化了附近水域。更可惡的是,這種假綠化是把自己的幸福和享受,建立在他人利益和公共資源的犧牲之上。在紅灣半島現址上重建的新樓盤,就算再多樹木再多空間,也掩蓋不了商家們耗費資源和污染環境的事實。其未來住戶的優質生活環境的前提,其實還是地球資源的浪費,和現時附近居民的不便與受損的健康。

大樓拆得或許可以很環保,但用過的資源到底是不可復得。把一張新鮮印製的白紙重新搗碎再製成「環保紙」,又怎麼會是環保的行為?再多的公關說詞,還是不能掩飾事件的本質。紅灣半島拆卸事件的本質,就是商人由牟取更大利潤出發,追求更大的經濟效益,有論者指出它的確能夠促進經濟發展。可是「發展」二字的意義並非單面的經濟效益所能盡蓋,它還得考慮其他多元的社會價值。這裏牽涉到商業機構的社會責任問題,我們下回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