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0月13日星期六

梁文道:美食的神話與現實

【信報財經新聞-書海迷航錄】我在電台做書話節目的拍檔江瓊珠不時被人誤為江獻珠,也有人以為她們是姐妹。老實講,有時我也覺得如果江瓊珠真的是江獻珠那就太好了。江獻珠不只是個成功的食譜作家,又在報刊雜誌上寫食經,還是廣州知名美食家江太史的孫女,可說是幼承庭訓。江家另一名人南海十三郎則是她的叔叔,在《蘭齋舊事與南海十三郎》這本憶述故人故事的書裏,無論是廣州,江家的美食文化還是南海十三郎的身世遭遇,她都有第一手權威性的說法。書裏除了太史蛇羹等名饌的本相真原之外,還有很多令人神往的事。例如吃荔枝,她江家就有極為矜貴的吃法。原來江太史自己有一個宏大的荔枝園,凡耕種施肥之法盡皆考究,不在話下。每年糯米熟成,她們就會在黎明時分到園裏自採自啖。原因是糯米懼光,日曬之後糖分變酸,口感就不對了,只好「經過夜晚的溫涼,糯米方能顯出其香、甜、鮮、脆的最佳狀態」。

這都是已去的美好日子,住在這由盛轉衰的「美食之都」,讀來徒令人傷感。江獻珠近撰《傳統粵菜精華錄》及《古法粵菜新譜》二冊,又是一個令人慨嘆生不逢時的例子。這兩本書原文出自「特級校對」陳夢因的《食經》,江獻珠加以編撰,配上食譜,還有圖片示範,的確是圖文並茂,掌故與實用並重的粵菜文化導引。余生也晚,孤陋寡聞,此前從未讀過香港「食經鼻祖」陳夢因先生(筆名「特級校對」)的文章,再加上有江獻珠以現代人的角度加以註解,自是第一時間買回來捧讀。豈料不只愈看肚子愈餓(這是我的一個毛病,看人寫食,總是不能自制地有生理反應),而且還很痛苦地發現這種飢餓感竟是永遠無法消除的。

陳夢因先生見多識廣,對傳統粵菜有極深的認識,他寫的食制之中,有不少是「食在廣州」時代的作品,惟年份久遠,聽其作法之繁複品味之精玄,往往令人有如聞神話的感覺。例如做太史豆腐要用雞汁,但這汁竟不是煲一鍋雞熬出來的,而是不加水蒸出來的!好在他有江獻珠這入室弟子,親手操作之後為師傅的經補上了譜。於是神話似乎有了重現人間的可能,掌故成了彩色的照片活現眼前,蒸雞汁是真有其事的。

但你可千萬別以為自己跟著書動手下廚,就可復活粵菜極盛時期的景象於家中飯桌之上。過去一二十年來,香港的傳統零嘴小吃在政府政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下,愈搞愈糟,在便利店用微波爐「叮」熱魚蛋就可算數;另一方面大富大貴之家只懂在貴價材料上花錢,於是有的食材因為準備費時賣不出好價漸漸消失。貧富差距固然加大,吃的工夫則平等喪亡。在這兩本書裏有的菜,明顯是如今一般人家花不起工夫去做的,有一些則根本是材料都找不全了。例如鼎湖上素這所有坊間酒樓都誇稱會做的菜,照書中看來竟沒有人做得對。要照歷史原樣做好這道昔日廣州四大酒家代表菜之一,原來得有桂花耳、石耳和口蘑,可這三樣材料在如今的香港是根本找不到的。所以看這套書的心情是很矛盾的,陳夢因的食經愈是精采,遺憾也就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