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4日星期日

梁文道:條條大路

人果然是犯賤的。之前看到同文在專欄裏面投訴Uber拒載,我還以為這真是「個別事件」,大概不一定能夠說明普遍情況,也不一定是這家公司本質上出了什麼問題,直到自己也遭遇了好幾次「個別事件」。

我曾經是全港的士業後援會副主席,只要身在香港,無論到什麼地方都是揚手招車。這麼多年以來,儘管在機場常常碰到屁股堅決不離開座位,讓你自己把沉重的行李抬進行李箱,然後還要你下車時自己把行李搬出來,並且替他合上尾箱蓋,但行李費用照樣收足的司機。更曾經無數次碰過嫌路太遠,又或者嫌目的地太近,因此要不就是一路黑臉,要不就是乾脆拒載的司機。但我矢志不渝,依然忠心耿耿地做我的馬路之友。然而,一份等了太久但卻沒有等到回報的愛,始終是不牢靠的。終於,在我前兩年寫過一篇類似分手宣言的東西之後,我就開始變換軌道,把在香港路面出行的一半時光交付給了Uber。

為什麼要改乘Uber?這個道理就不用多說了。當然不是因為貪它便宜,而是因為相信它能夠提供配得上價錢的合理服務,以及更乾淨的車廂。至少,我不用像乘坐的士那樣,老是要開着自己的手機衛星定位,替司機人肉導航。我還自認是一個不錯的乘客,把給小費的習慣延續到了Uber上面,每次行程結束,除了五星評價之外,我還習慣為司機們送上一份小小心意,就像我當年愛的士那樣地去愛他們。直到最近。

先是一次在中環置地廣場,車子開過來了,司機搖下車窗,仔細看一眼他手機軟件上的目的地之後,跟我用耳語般的音量囁嚅了兩句,我隱約聽到大概是他車子出了問題的意思。然後他又立即合上車窗,把車子開走,丟下我在路邊呆立。沒錯,我是整個人呆住了。因為我根本來不及反應,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過了一會,我才用我多年全港的士業後援會副主席的經驗來安慰自己,也許他的車子是真壞了。

然後又有一次我趕去機場,直到登機才發現有一樣東西落在了車上,我在飛機起飛之前剛好來得及給司機和Uber發信息。結果這件事情始終沒有得到任何回覆。我又想了一想,覺得這也是正常的,坐的士坐了這麼多年,有哪一回你丟了東西在車上是能找回來的呢?

再來是在金鐘一家酒店叫車,等了十幾分鐘,車子都還沒到,雖然定位顯示它其實就在附近。和司機聯絡上之後,馬上就能夠感覺得到他的憤怒,原來是嫌我的定位不準確。但我明明輸入的就是這個酒店的名字,怎麼會不準確呢?酒店禮賓也過來幫忙,和司機理論了半天,並且引導他順利抵達我們所在的位置。在等車的這十幾分鐘裏,這位禮賓先生還跟我說,最近他們看到不少Uber司機拿的是P牌,說不定這個不滿的司機也是其中之一。我還非常震驚,原來剛學會開車,就能開Uber嗎?後來見到司機,我才釋下疑慮,怎麼看他都應該是個有經驗的老司機了。而且後來我發現他說不定還真是一個開慣的士的老司機,因為他就跟老一輩的的士司機一樣,和衛星定位系統有一種似近還遠的關係。一上車,他就跟我投訴Uber的定位系統不準確。果然他開車也不喜歡跟着軟件的指示,很有自己一套,那天我要去大圍,他差點把我送到了大埔。儘管我已經金睛火眼地盯住,我們卻還是繞了不少彎路。直到下車,他還在持續牢騷,整個反應都讓我有一種似是故人來的感覺。原來現在坐Uber就跟坐的士是一樣的了。這讓我想起家人的告誡,叫Uber一定要看準4分以上的司機才好,而我那天遇到這位司機評級正好不到4分。可見Uber還是不一樣,至少能讓乘客選擇,所以你找了評分不高的司機你活該。

前幾天我另一位家人遺漏了手機在車上,他一下車就意識到了,於是立刻聯繫司機,但那位司機居然就關上了手機,就和那部遺失手機一樣,怎麼打也打不通。然後我們幾個人又和他分別聯繫Uber(有過這種經驗的人大概都曉得,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他們沒有客服熱線,你必須在手機軟件的目錄裏面搜尋一番,才能找到最正確的渠道),幾天不見回覆。終於我們忍不住了,發了一則語帶威脅的信息給Uber,聲稱我們要報警。不過我聽說過,最近的警察不愛管這種小事,除非你去上街示威,擾亂一下公共秩序,他們就會抓你回去,你就有機會在錄口供的時候順便投訴報案。儘管如此,原來在香港號稱要報警也還是有點效果的,我們一小時內分別就收到了Uber的回覆。大意是他們聯繫過那位司機(還是Uber厲害,我們就一直聯繫不上),他沒見到車上有任何客人留下來的物品。又由於我們準備報警,涉及私隱和司法,他們不便提供更多信息云云。

後來我有一番深刻的自我反省,深覺自己過去多年來的作風太過奢侈,白白浪費了香港馳名天下的公共交通系統。其實我只要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讓自己不要那麼忙,又或者提前做好時間的規劃,自律一點,我就根本用不着的士也用不着Uber。於是我決定轉搭港鐵。料不到,正正就在我決定重新做人的第一天,我就碰上了那場列車相撞的意外,和當天許多市民同一命運,共同呼吸。我甚至開始懷疑是不是自己的命太不好了?一搭地鐵,就連累了幾十萬人?昨天我還看到新聞,發現負責紅磡站擴建工程,又改圖則,又剪鋼筋的禮頓公司竟然勇奪港鐵頒發的「安全銀獎」,才曉得自己最大的問題是我對於交通的觀念和標準的整套標準都過時了。就連最基本的什麼叫做安全,我都跟不上香港今天的主流步伐,將來又怎麼能夠跟上時代一起做個大灣區人呢?

還好,我家附近停了一堆被人棄置的黃色共享單車。不久之前,它們還被人認為是奇跡,是新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不坐的士,不叫Uber,也不搭地鐵,我自己踩單車總行了吧?而且它還是個很不錯的運動。沒想到那幾架荒廢了大半年的單車,居然沒有一輛是可以騎得動的。難怪我的鄰居把它們當成裝飾品,放在門外,搭配幾株小樹,車籃子上放置花盆,屋簷下吊了一盞燈籠,很有歐陸風情。

2019年3月17日星期日

梁文道:如何界定台海戰爭的成敗?


上次提到大陸對臺灣發動戰爭的可能,一位老朋友發來信息,談到如果大陸真要動手,那到底會是種什麼樣的戰爭?又該怎麼樣去界定這場作戰的成敗?這真是一個好問題。事實上,每隔一陣子我們就會在媒體上看到一些沙盤推演的報告,預測台海戰爭要是爆發,雙方的攻守狀況。很自然的,大家最關心的問題就是臺灣軍方到底有沒有能力守住臺灣本島,擊退來犯的大陸部隊。在大陸這邊,時不時就會冒出的軍方鷹派言論,就和網絡上的愛國憤青一樣,幾乎從來沒有想過他們失敗的可能,都把臺灣當成一個唾手可得的寶物,問題不在於贏不贏得了,只在於什麼時候開打。而在臺灣這邊呢,則好像大部分人都有一種悲觀的情緒,不太相信臺灣軍方能夠完全獨立地捍衛領土,總是把希望寄託在戰爭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其他國家的適時介入(指的當然主要就是美國)。偶爾也會有一些說法,甚至是來自相當權威的機構,預言大陸根本沒有必勝的把握,呼籲臺灣人不用灰心喪志,要對自己的國防實力有信心。在這林林總總的討論裏面,大家好像一直都把這場假想中的台海戰爭當成是一種全面入侵的登島作戰,而它的勝敗則根本不必多談,人人都會認為它指的就是人民解放軍能不能夠成功佔領臺灣全島。

然而我卻一直懷疑,這其實只是各種作戰方式之一,而且還是一種風險最高,成本最大,後果也最難以預料的做法。因為就算大陸能夠成功控制整個臺灣本島,它馬上必須面對的就是一個戰後管治的問題,以及更加惡劣的國際環境。也就是說,這不單純是個軍事問題,更是一個相當複雜的政治問題。而我們都曉得,如果大陸真要對台發動戰爭,那一定是個最最重大的政治決定,是在政治上到了一個不得不如此的境地,才敢貿然邁出的一步棋。假如佔領臺灣所帶來的政治風險要比之前更高,或者至少不能完全轉移它在作戰前所遇到的問題,那麼大陸政府為什麼還要這麼做呢?

所以最有可能出現的戰爭形式,必然是政治風險最低的辦法,甚至不必從根本上改變臺灣目前的社會和政治經濟結構。有這樣子的戰爭嗎?如果有的話,又該怎麼來定義這場作戰的成敗?有的,比如說在最短的時間內分別在海空封鎖臺灣全境,同時以密集的導彈打擊針對臺灣軍事要害目標。然後再定點攻擊能對臺灣社會帶來最大心理影響,但又不實際傷及過多平民的地標式建築(例如總統府),見好就收,根本不必派出一兵一卒,不用讓臺灣人在島上看見任何一個解放軍的實際存在。這種戰爭的真正目的是要臺灣政府主動回到談判桌上,以威勢逼迫對方接受一個以兩岸最終統一為前提的談判方案,其中包括一個可以逐步形成的路線圖和時間表。

我們完全可以想像,只要能夠做到這一點,大陸政府就已經可以在它充分掌控的媒體環境當中,對人民宣佈「祖國統一大業」的成功,「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到來,以此消解它所面對的各種內在壓力。至於美國,只要這場戰爭的前提是臺灣單方面宣佈獨立(或者有任何實質上等同宣佈獨立的動作),以及這場作戰的時間非常短暫,讓美國根本來不及在動武的程序上及時反應,也就暫時不必在意它的作用了。更重要的是,這種做法根本就不會為大陸帶來任何即時管治臺灣的麻煩,至少不必擔心臺灣人到底能不能夠接受「跳出了臺灣狹小格局」之流的人物。到時候,帶領臺灣人走向談判過程的,始終還是他們熟悉的那些檯面上的政治人物。

但是臺灣政府會如此甘心就範,一打就軟,被人用刀架着脖子上桌嗎?如果大陸能在完成第一階段的打擊之後,立刻停手,不讓美國有任何軍事介入的理由的話。能夠決定臺灣反應的,自然就是臺灣對自己軍事實力的評估,以及臺灣人民的意志了。說到這一點,那當然又是另一個錯綜複雜的難題了。過去兩年,針對臺灣人面對戰爭的反應,分別有過幾次不同機構做過民意調查,得出來的結果差異極大,而且全都陷入典型的臺灣式政治泥沼當中,不是你說我有立場,就是我說你有背景,沒有任何足以服眾的權威意見。我比較傾向從一個更加現實的角度來評估這個問題,第一,那就是看臺灣政府這幾年在牽涉國防事務上的作為,有沒有更好地為可能發生的戰爭做準備?第二,那就是看臺灣徹底採用募兵制之後,臺灣青年自願參軍的數字。

篇幅所限,我沒有辦法很充分地針對這兩點展開討論,但倒是可以說說去年一位朋友從以色列回來之後的感慨。他在以色列親眼目睹了傳說中的全民皆兵,看到他們的青年男女全身一副戎裝,在街頭警戒巡邏的狀況,雖然從根本上很難同意今天以色列針對巴勒斯坦人和阿拉伯人的政策,但也不能不佩服這確實是一個隨時為戰爭做好準備的國家,那種緊張感和意志力是你用肉眼都看得到的。所以他很難理解,今天的臺灣面對着一個從不宣佈放棄使用武力的龐然大物,怎麼顯現出來的卻是一副帝力於我何有哉的安逸氣氛呢?我知道有些朋友一聽這種話就要着急,他們會說臺灣政府過去幾年針對軍公教階級的改革是有必要的,軍隊的去國民黨化是符合歷史正義的正常化步驟,全面的徵兵制會傷害人權,臺灣的軍隊制度和管理模式都遠遠比不上以色列(在以色列,判斷一個年輕人的潛在能力,看他出身什麼部隊,要比看他從什麼大學畢業更管用;在臺灣,軍隊卻是浪費年輕人青春的地方,所以大家不願參軍是有道理的)……。這我都曉得;只不過我比較現實,關心的是可能很快到來的戰爭。

2019年3月3日星期日

梁文道:戰雲

兩個月前,新年剛過沒幾天,我回臺灣見朋友,和大夥聚餐,其中有一位去年才從香港舉家移居過來的老友,當然就和他談起近年移民臺灣的小趨勢。原來不知不覺,圈子裏已經有這麼多人搬到臺灣去住了。這位老友現居新北市林口,離我小時候的住處不遠,是進入臺北盆地的門戶,差不多就在桃園機場到臺北的半途左右,去機場特別方便。聽他說,那裏住的特別多的香港人。於是大家就開始討論為什麼香港人喜歡住在林口,有人認為是那裏的高樓大廈比較多,環境看起來很像香港;也有人認為是那裏的房價要比臺北市區便宜。我的心眼太壞,直覺那就是一塊萬一出事,逃命方便的地方,然後讚歎還是我們香港人夠機靈。接下來的話題,自然就變成了「出事」的機會到底有多大,臺灣又有哪一天會變成香港這個樣子。我始終是那個比較掃興的人,趁興大膽預言,也許用不着兩年。接着拍了一拍老友的肩膀,對他慨嘆:「千萬不要以為自己那麼容易跑得掉」。

這都是開玩笑的是吧?其實也不全是。

最近幾天,臺灣好些個政壇上響噹噹的人物,紛紛對兩岸關係發言,而且都圍繞着戰爭打轉。這是不是習近平對臺講話之後發酵的結果呢?終於讓戰爭在臺灣變成了一個不能再迴避的話題。有人就此分析,認為這是習近平講話起到了正面效果,使得臺灣人認識到戰爭確實是有可能發生的一件事,心中產生顧忌,然後漸漸放棄走向那條不歸路的選項。然而我當時就以為,那番講話其實是把雙刃劍,除了上面所說的這種效用之外,它的另一面卻是逼迫綠營必須變得更加強硬。你看後來蔡英文的迅速回應,剛猛有力,寸步不讓,一時間還讓許多人覺得習近平是在神助攻蔡英文,給她一個機會,讓她一掃九合一大選之後民進黨的頹氣。

這話聽起來可能有點奇怪,為什麼習近平要間接替蔡英文助威?難道真只是他和他身邊這方面的幕僚太過愚蠢?而且他們連一國兩制這種話都說得出來。先不管一國兩制會不會有一個不一樣的臺灣版(反正習近平也沒有明說),就當習近平的意思,正是臺灣必須要在目前我們所知的一國兩制這種安排下面和大陸統一好了。以我所知,大部分臺灣人是很難接受這種安排的。明明知道對方不能接受,那為什麼還要這麼說,而且還要帶上一個不放棄武力的威脅?難怪許多香港評論人訕笑,說臺灣人看到香港現在這個樣子,怎麼可能願意接受這種版本的一國兩制?這種言語豈不是讓臺灣人更加覺得萬萬不能統一。沒錯,這就是我說的意思,這番話的另一個效果,就是要讓臺灣人不能夠接受統一,特別是要讓獨派走得更加極端,不能不表態,而且還能在這種氛圍下面取得民意支持。

讓我們再假設這次講話並非偶發的一次動作,而是接下來幾年一連串文宣攻勢的定調,那麼它起到的作用很可能要不是讓臺灣人更加害怕戰爭,因此避免獨立;就是讓臺灣人更想獨立,甚至在下一屆大選產生一個政府正式宣佈臺獨的地步。而萬一臺灣真的宣佈獨立,那又會有什麼後果呢?我們大家都曉得。我大膽猜測,這說不定也是習近平預想的結果之一。為什麼會想發動戰爭?其實這點也都已經有很多人說過了,那就是因為在過去幾年大陸高漲的愛國主義和「亮劍」浪潮下,「武統」已在大陸屢次民意調查當中漸占上風,成為一個相當主要的選項。所以對臺灣發動戰爭,並且以此促成統一的結局,肯定能夠滿足大陸民情,替政府收拾人心。

當然戰爭必會付出慘烈代價,而且可能會讓大陸在國際環境當中陷入一個更加不利的局面。所以要不要發動戰爭,還不能只看臺灣那邊的反應,更要評估好幾個重要的元素。其中一個當然是美國的實力(恐怕只有哈日哈上了頭的部份臺灣人才會以為日本可以是他們救命的夥伴)。如今美軍佈武全球,除了常規的海外基地和駐軍,更有一些身在戰區和危險地帶當中。現在的美國是不是還能同時應付兩場區域戰爭,很讓人懷疑。不過看目前特朗普政府的動向,無論是歐洲還是敍利亞,它似乎都有抽身退出的打算。假如美軍未來真能騰出手,集中力量,那當然非常棘手,所以大陸政府要能順利發動戰爭,還得掌握這一點稍縱即逝的機會。再來就是看美國的態度,這不用多說,因為我們都曉得,美國很難找到理由在臺灣單方面宣佈獨立的情況下,使用武力介入這片區域。最後一個,而且很可能是最重要的一個因素,自然是現在相當緊張的貿易戰和中國的經濟狀況。如果中美貿易談判失敗,即將走向全面對抗的局面;又如果中國經濟惡化,過去四十年崛起的中產階級陷落,民生凋敞。那麼最壞的情況就很有可能會出現了。有不少臺灣朋友總愛預期彼岸體制的崩潰,我擔心的卻是他們願望成真。因為在他們所預期的崩潰徵兆出現之前,大陸政府一定需要一個非常猛烈的動作來鞏固自己的權威和統治。如果「脫掉一條褲子」是能夠換回統一臺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代價,恐怕在大陸是有不少人願意付出的。

簡單地講,要不要對臺動武,其實是結合好幾個因素的綜合考慮。而且它還是一項掌握時間與機會的藝術,非常複雜多變。因此最合理的做法就是盡量把更多的條件變成可以操縱的東西,比如說臺灣未來的政府到底在統獨問題上是什麼態度。當然我說的可不是介入臺灣選舉(因為這樣的做法收效甚微,而且風險極高);而是類似對臺講話,以收放上有節奏的輿論心戰去形塑臺灣民情,讓戰爭的心理陰影持續擴大。最理想的結果是使得臺灣人越來越害怕明確的獨立,並且漸漸願意考慮某種形式的統一。但萬一真遇上種種條件合適的時機,說不定也有辦法透過更激進的文宣攻勢和輿論製造來逼出急獨,好滿足必須動武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