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若談讀書經驗之不可取代,我們當然首先會想起文學。誠然,無論是一首短詩,或者一部浩大的長篇,往往都能夠在此身所在的此時此刻,忽然辟開了一道異類的空間。那種感受,有時候甚至可能會是一種直抵指尖末梢神經的生理反應。但凡認真的文學讀者,我猜,大概都會同意這是任何其他藝術形式所不能夠替代的獨特經驗。不過我當然曉得,很多人並不同意文學的閱讀體驗也能夠具有知識含量。那些人甚至可能是也嗜讀聞名的人。例如李嘉誠,他算是富人之中愛讀書的典型了。但是我不止一次在媒體的採訪上面看到,他說自己從不閱讀小說之類的虛構東西。理由相當簡單,那就是浪費時間,「學唔到嘢」。文學經驗真的和知識無關嗎?這個問題如果要討論下去,也許得長篇大論的來探究一下到底什麼叫做知識。
與其糾纏這種抽象的討論,我們不如來看看到底什麼樣子的知識學習,才算是不浪費時間。這就要說到今天在大陸很流行的一個詞了,「乾貨」。在許多想學李嘉誠那樣,以知識來改變命運,時間太少,而工作又太忙的人看來,所有的知識都應該是「乾」的。這也就是今天一些宣傳語句非常誇張的知識付費媒體最強調的一點,它們只提供沒有水分的乾貨。哪怕是讀書,他們都能夠為你省下大量的「客套的內容」。依照這種想法,文學閱讀就算真能讓我們學到一些什麼有用的知識,花時間去看一部長篇,也還是太過浪費時間,因為裏面有太多的情景形容,太多的人物描述,和太多的角色對白,為什麼作者不能夠再乾一點,用幾句話去說明他要強調的主旨呢?不止文學,就連一些本身應該很「乾」的書,比如哲學,其實也都還可以再多榨點水分出來。
既然如此,我們不妨來看看一個非常乾燥的現實例子。柏拉圖的《斐多篇》是他早期對話錄中的名作,幾乎所有念哲學的人都會讀過。這本書到底在講什麼呢?維基百科如是說:「《斐多篇》是柏拉圖的第四篇對話錄[1],內容為蘇格拉底飲下毒藥前的對話。斐多篇當中的敍事者為斐多,一個曾受過蘇格拉底幫助的年輕人並成為其弟子,在蘇格拉底死亡當年亦跟隨在他身旁。斐多的對話對象為弗里烏斯的伊奇,一個同是哲學家的朋友。在對話中,蘇格拉底從多方面試圖證明人靈魂的存在。」
這夠「乾」了吧?但是從這段話你能學到什麼呢?你學不到蘇格拉底視死如歸的理由。你不知道他怎麼樣來論證人類靈魂的存在。你也不會曉得,那些論證如何串聯起了形上學與知識論。當然你更不會注意到,在蘇格拉底臨死之前,他最重要的學生,也就是這篇對話錄的作者柏拉圖,他居然並不在場。這個細節重要嗎?當然重要,歷來有多少哲學家就是拿着這一點大做文章。我以為,許多宣稱能夠替大家省下「客套內容」的書籍簡介,省下的就是這些你不知道就幾乎是對這本書一無所知的內容。
我並不反對書籍簡介和導讀,起碼我自己就是幹這個的。我只是想再次強調,看或者聽一本書的介紹,到底和真的去讀過那本書是不一樣的,特別是那些在人類知識領域起到分水嶺作用的經典著作。絕大部分的導讀跟簡介,都能夠讓你非常迅速輕易地獲得一本書的結論;可是抵達這個結論的過程呢?儘管它有時候可以十分枯燥,十分晦澀,十分繁瑣;這條令人非常痛苦的道路,往往卻是一部經典之所以為經典的核心理由。行走這段旅途,本身就是一種知識的獲取。或者用當前知識付費媒體用戶可能會喜歡的一句大白話來講,他給你的不是訊息,卻是一種思考的方法。
它還可以是一種極度深刻的體驗。有過這種體驗的人,必然不會忘記來時路上的一草一木。我還記得那年春天。我用一個晚上,只讀了韋伯一本著作的其中一頁。韋伯的作品並不頂難,後來回想,那本書其實也不是很艱澀。但是那幾個鐘頭,不知道為什麼我就是卡在那裏了,動彈不得。直至拂曉,非常戲劇性的,窗外一聲雀鳥鳴叫,我猛然一拍桌子,忽然我搞懂了,我明白他想說什麼了。我肯定無數讀者都曾有過這類eureka時刻,它帶給我們的不止是一種狂喜,更是一種不可斷裂的聯繫。自此之後,這頁紙上的言語徹底消融在我的血脈,是我的一部分了。
於是我們就能明白,為什麼有這麼多知識付費媒體的用戶,以及每天在手機上面吸收大量資訊的人,會抱怨自己聽了那麼多,看了這麼久,到最後居然好像什麼都沒有學到了。那些「乾貨」似乎沒有在他們腦海當中留下任何印象,他們學到的似乎只有學過的幻覺。根據我的經驗,這並不是因為那些「乾貨」還不夠乾,恰恰相反,是它們太乾了。就拿剛才那段維基百科關於柏拉圖《斐多篇》的介紹來講好了,這篇雜碎看到這裏,你還記得它講了什麼嗎?由於它省掉了所有「客套的內容」,所以「證明人靈魂的存在」這幾個字幾乎就像從天而降的石化種子,縱使這片土地再肥沃再滋潤,它也不可能生根抽芽。也就是說,這種簡介雖然能夠起到之前提過的那種地圖效用,在我的大腦裏面立下一座又一座界碑,標明方向、路程與地名;可這卻很容易是一幅山脈、河流,與市鎮不斷在上頭消隱遁去的地圖,你才在這個角落畫上一座新發現的冰川,前天剛測量過其直徑的火山口竟已無影無蹤。除非你天賦異稟,過目不忘,否則這類沒有任何外延,乾淨到近乎枯萎的信息,絕難和你已有的認識形成一個系統。既然它沒有被組織進你自己的認識體系,你自然容易忘記它的存在。
我們上學的時候可能都見過這種同學,翻過無數的入門導論,後來卻像是一無所知。那其實是種誤會,這類乾貨的真實作用,並不該是要取代你讀書的真實體驗。它是旅遊手冊,指引你進入目的地的門徑,或者可以替你節省一點時間和力氣。但那個應該很有價值和吸引力的處所,畢竟是要你自己走進去的。如果要用一句「乾貨」來總結我的想法。就是這一句老話:欲速則不達。
2017年11月26日星期日
2017年11月25日星期六
梁文道:男人的浪漫(巴斯克的底氣之三)
【飲食男女】就像之前所說,巴斯克的人txokos這種俱樂部,和英式會所一樣,傳統上是個男人主導的小世界。但一個男人加入英國會所,就算不是為了享受美食,至少也是想要得到某種服務吧。可txokos呢,一群大漢走進門去,為的卻是能夠下廚,用不着在家和老媽老婆搶廚房,用不着瞧她們臉色,自己大顯一番身手。至於做出來的東西,首先當然是給同一個俱樂部的弟兄們嘗嘗。最常見的情況,是幾個會員約好,下班之後各自買菜,然後聚在共享的廚房裏頭,利用會所裏頭備好的其他材料,每人各做一道拿手好菜。接下來把東西捧上桌,大夥邊吃邊喝邊聊,樂也融融。
不是會所成員,其實也不是完全沒有機會入門。只要你是其中一個會員的朋友,就可以由他帶你進去,吃他或者他一幫朋友做的菜了。但你絕對不能動廚房裏的東西,因為可以做菜才是這類會所的最大福利和權利。近幾年,隨着社會潮流變化,好些會所也改了堅持多年的毒男規矩,准許會員帶着自己的妻女上門;有的甚至更進一步,向女性開放會員資格,儘管這種情況仍是少數。
又和英式會所一樣,巴斯克的美食俱樂部設有嚴格的會員准入制度。一般而言,一個會所大概可以接納最多兩百個會員,任何想要報名加入的,都得等到有空缺為止。所謂空缺,意思就是之前有人死了。凡報名者,都得先有會員推薦,再經會所的成員遴選委員會審核通過,就跟我們熟悉的馬會差不多。而且會員的孩子也沒有天然繼承權,即便從小跟着老爸進去混,老爸死了,他也還是得乖乖排隊輪候審核。
很多人認為,巴斯克烹調之所以能在西班牙獨領風騷,享譽全球,在世界範圍內掀起一股風潮,其基石就在這遍佈全境大大小小幾百家美食俱樂部。理由很簡單,一群男人天天聚在一起做菜,總會交流心得,彼此切磋,時不時就會把家傳秘技,或者在外頭發現的新菜譜帶回來,激盪出各式各樣的烹飪新技巧。又有人說,男人到底好鬥,大家在這裏比拼廚藝,有益兼有建設性,美食之道想不有所寸進都難。
我曾在西班牙著名產酒區Rioja(也在巴斯克地區之內)的一座古鎮碰到過當地幾家俱樂部的比賽,主題是薯仔加香腸,大會提供食材,與賽的各個俱樂部則各遣精英,一家一個攤檔,現場開火,或煎或煮,再由當地居民和遊人掃街似地一路吃下去,最後評個高下。這種比賽氣氛第一,最緊要好玩,好比小型嘉年華。可是臉面要緊,參賽者還是得拿出看家本領,就算贏不了冠軍,也不能公開丟人,否則身後會所就會惹人笑話了。
就是這樣,巴斯克人口不過千萬,但到處都有這種會所,這種活動。當地的民間傳奇,往往是唔知邊度有條村,佢哋間club好猛料,聽講煮啲嘢食好得,得閒要去請教吓,約佢哋片過。想想看,如此民風,在外面開餐館做買賣的能不好嗎?上門人客,說不定個個都能自己煮番幾味,你做得爛,好意思收人家錢嗎?
又像之前曾經提到的,巴斯克人有濃厚的鄉土情結,街坊關係至為重要。所以頗有一些星級大廚(例如Arzak一家),就算天天在自己的餐廳冒汗督師,炮製出一道道繁複至極的菜式,到時到候也還是要回去自己所屬的會所,和一群好友有講有笑,享受最單純的烹調之樂。同樣是做菜,在餐廳廚房是工作,在這裏卻是休閒,是只有巴斯克人才懂得的男人之浪漫。
不是會所成員,其實也不是完全沒有機會入門。只要你是其中一個會員的朋友,就可以由他帶你進去,吃他或者他一幫朋友做的菜了。但你絕對不能動廚房裏的東西,因為可以做菜才是這類會所的最大福利和權利。近幾年,隨着社會潮流變化,好些會所也改了堅持多年的毒男規矩,准許會員帶着自己的妻女上門;有的甚至更進一步,向女性開放會員資格,儘管這種情況仍是少數。
又和英式會所一樣,巴斯克的美食俱樂部設有嚴格的會員准入制度。一般而言,一個會所大概可以接納最多兩百個會員,任何想要報名加入的,都得等到有空缺為止。所謂空缺,意思就是之前有人死了。凡報名者,都得先有會員推薦,再經會所的成員遴選委員會審核通過,就跟我們熟悉的馬會差不多。而且會員的孩子也沒有天然繼承權,即便從小跟着老爸進去混,老爸死了,他也還是得乖乖排隊輪候審核。
很多人認為,巴斯克烹調之所以能在西班牙獨領風騷,享譽全球,在世界範圍內掀起一股風潮,其基石就在這遍佈全境大大小小幾百家美食俱樂部。理由很簡單,一群男人天天聚在一起做菜,總會交流心得,彼此切磋,時不時就會把家傳秘技,或者在外頭發現的新菜譜帶回來,激盪出各式各樣的烹飪新技巧。又有人說,男人到底好鬥,大家在這裏比拼廚藝,有益兼有建設性,美食之道想不有所寸進都難。
我曾在西班牙著名產酒區Rioja(也在巴斯克地區之內)的一座古鎮碰到過當地幾家俱樂部的比賽,主題是薯仔加香腸,大會提供食材,與賽的各個俱樂部則各遣精英,一家一個攤檔,現場開火,或煎或煮,再由當地居民和遊人掃街似地一路吃下去,最後評個高下。這種比賽氣氛第一,最緊要好玩,好比小型嘉年華。可是臉面要緊,參賽者還是得拿出看家本領,就算贏不了冠軍,也不能公開丟人,否則身後會所就會惹人笑話了。
就是這樣,巴斯克人口不過千萬,但到處都有這種會所,這種活動。當地的民間傳奇,往往是唔知邊度有條村,佢哋間club好猛料,聽講煮啲嘢食好得,得閒要去請教吓,約佢哋片過。想想看,如此民風,在外面開餐館做買賣的能不好嗎?上門人客,說不定個個都能自己煮番幾味,你做得爛,好意思收人家錢嗎?
又像之前曾經提到的,巴斯克人有濃厚的鄉土情結,街坊關係至為重要。所以頗有一些星級大廚(例如Arzak一家),就算天天在自己的餐廳冒汗督師,炮製出一道道繁複至極的菜式,到時到候也還是要回去自己所屬的會所,和一群好友有講有笑,享受最單純的烹調之樂。同樣是做菜,在餐廳廚房是工作,在這裏卻是休閒,是只有巴斯克人才懂得的男人之浪漫。
2017年11月12日星期日
梁文道:讀書加點吉拿棒(一粒藥丸與一顆橘子之二)
【蘋果日報】算上在報刊雜誌寫書話,我為媒體書介也有二十多年了。之所以無聊到跑去幹這種事,有時是為了工作,更多卻是出於興趣。推己及人嘛,我很愛讓別人也看我覺得有意思的書。而且還能借題發揮,把一本無論在時空和心理上也許都離我們十分遙遠的書,和當下處境拉上關係,很可能會發生一些令人意外的效果。其實我還包藏了不少不可告人的險惡用心,但我唯一沒有想過的事,是叫別人看了這堆雜碎之後,就用不着自己花工夫去看書了,理由很簡單,讀書是一種體驗,而體驗不可取代。
就好比「加點吉拿棒」之類的Youtuber,能夠用幾分鐘讓你「看完」一部時長兩小時的電影。它可以十分有趣,構思和判語巧到讓人叫絕。但我們有誰會覺得看了那幾分鐘的剪輯,就等於看了一部電影呢?如果有人真的認為可以,就像看了書評便相當於看了一冊書的話,那這人大概就是個會用維他命藥丸去代替水果的可憐的無趣的人。
當然這也算是營養,甚至稱得上是知識,是種類近於我以前所說的「書皮學」一類的知識。這種知識不是不重要的。我們知道的作者和書,永遠要比我們自己用心讀過的為多。而前面那種「知道」,則構成了我們全部知識的潛在背景,有如一張模糊的地圖,能讓我們在吸收和理解其他書本知識時有個基本定向。
我們都聽過不少經典,比如《尚書》,又比如《戰爭與和平》,也許一時還沒有時間和能力去看;但知道它們的存在,知道它們大概是怎麼回事,究竟要比不知道的好。為什麼?其中一個理由是它能讓讀者謙卑,而謙卑則是學習者頂重要的品性。我們不太可能真的遊遍全球,世界地圖上一定有我還未踏足過的地方,當我知道那些地方的存在,我就不容易斷言某某大山是天下至美,某某名城是當世無雙了。並且我還會因為世間仍有未曾親履之地,保有一份始終飢渴的好奇,登上了這一座山,然後還想見見另一座山頭的風景。
就書而言,這類「知道」,多半便來自書介和各式各樣的道聽塗說。我很感恩小時候看過的一些「世界名著100本」之類的雞精,和現時仍在訂閱的好幾份書評雜誌,它們是我的地圖,同時警醒,我知道的實在太少。它們當然還是談資,可以拿來應付大家用「書皮學」互相比較的場合,至少能叫我在聽着人家高來高去的時候,不致於一臉迷糊。勉強地講,這類「知道」甚至是常識,是有「教養」的現代文明人彼此溝通的背景,人人引述這個背景裏的片段,而人人又好像都曉得那是什麼。我看一些英國雜誌上的時裝評論,時不時會來一句「這種色調就像特納的畫一樣」,又或者「整場秀是在向大仲馬的筆下世界致敬」。身為這些評論的讀者,我可能沒看過大仲馬,也不特別熟悉特納的畫風,甚至寫這些句子的作者也未必是大仲馬和特納的行家;然而我們彼此似乎都明白大家在談什麼。這就是書介書訊一類的東西帶給我們的常識了。
儘管如此,我仍然要說,讀書不可替代。因為讀書的經驗本身就是知識,一種和那類談資型,地圖型的知識截然不同的知識。
就好比「加點吉拿棒」之類的Youtuber,能夠用幾分鐘讓你「看完」一部時長兩小時的電影。它可以十分有趣,構思和判語巧到讓人叫絕。但我們有誰會覺得看了那幾分鐘的剪輯,就等於看了一部電影呢?如果有人真的認為可以,就像看了書評便相當於看了一冊書的話,那這人大概就是個會用維他命藥丸去代替水果的可憐的無趣的人。
當然這也算是營養,甚至稱得上是知識,是種類近於我以前所說的「書皮學」一類的知識。這種知識不是不重要的。我們知道的作者和書,永遠要比我們自己用心讀過的為多。而前面那種「知道」,則構成了我們全部知識的潛在背景,有如一張模糊的地圖,能讓我們在吸收和理解其他書本知識時有個基本定向。
我們都聽過不少經典,比如《尚書》,又比如《戰爭與和平》,也許一時還沒有時間和能力去看;但知道它們的存在,知道它們大概是怎麼回事,究竟要比不知道的好。為什麼?其中一個理由是它能讓讀者謙卑,而謙卑則是學習者頂重要的品性。我們不太可能真的遊遍全球,世界地圖上一定有我還未踏足過的地方,當我知道那些地方的存在,我就不容易斷言某某大山是天下至美,某某名城是當世無雙了。並且我還會因為世間仍有未曾親履之地,保有一份始終飢渴的好奇,登上了這一座山,然後還想見見另一座山頭的風景。
就書而言,這類「知道」,多半便來自書介和各式各樣的道聽塗說。我很感恩小時候看過的一些「世界名著100本」之類的雞精,和現時仍在訂閱的好幾份書評雜誌,它們是我的地圖,同時警醒,我知道的實在太少。它們當然還是談資,可以拿來應付大家用「書皮學」互相比較的場合,至少能叫我在聽着人家高來高去的時候,不致於一臉迷糊。勉強地講,這類「知道」甚至是常識,是有「教養」的現代文明人彼此溝通的背景,人人引述這個背景裏的片段,而人人又好像都曉得那是什麼。我看一些英國雜誌上的時裝評論,時不時會來一句「這種色調就像特納的畫一樣」,又或者「整場秀是在向大仲馬的筆下世界致敬」。身為這些評論的讀者,我可能沒看過大仲馬,也不特別熟悉特納的畫風,甚至寫這些句子的作者也未必是大仲馬和特納的行家;然而我們彼此似乎都明白大家在談什麼。這就是書介書訊一類的東西帶給我們的常識了。
儘管如此,我仍然要說,讀書不可替代。因為讀書的經驗本身就是知識,一種和那類談資型,地圖型的知識截然不同的知識。
2017年11月9日星期四
梁文道:男人嘅世界(巴斯克的底氣之二)
【飲食男女】幾乎所有懂行的吃客去到西班牙巴斯克地區,大概都想在那些名聞遐邇的星級餐廳,和城鎮中中櫛比鱗次的小酒館之外,順路探探神秘的「美食會所」(Txokos)的門道。然而,無論你是當地最高級酒店的住戶也好,是AE黑卡的用家也行,你得到的答案通常都會是「不」。
理由很簡單,這些會所皆屬私人性質,採取嚴格的會員制度,就像我們的「香港會」一樣,一個外地來的遊客又怎能輕易混得進去呢?但要說有多難吧,它倒也比駱駝穿過針孔容易,辦法就是認識一個當地人,而他又正好是某家「美食會所」的成員,跟他混熟之後,請他帶你進去。
為甚麼大家都想拜訪這些門禁森嚴的會所呢?因為一來他們是全世界都極其罕見的,以飲食為主題的專門俱樂部。二來則是巴斯克美食帶動了新派西班牙廚藝的浪潮,席捲全球;而這遍佈巴斯克,大大小小可能有八百多家的會所,則是這波巨浪的根源。
傳統上,巴斯克是個女人話事的世界(有人甚至認為這個古老的民族保留了部分母系社會的特點),家裏從廚房到客廳固然是女性主導,就連財產也是由女子繼承。很多男人都覺得自己在家中活得很不自由,想要有點呼吸的空間。而愛吃的他們又永遠霸不到廚房的灶頭,不能一展自己長年被壓抑的做菜慾望。於是大約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不曉得哪一個天才中佬忽發奇想:「為甚麼我們不弄個地方,只讓男人加入,不准老婆進來。我們愛在裏面吃甚麼就吃甚麼,愛喝甚麼就喝甚麼,愛搞多晚就搞多晚。最妙的是,我們還可以自己做菜!」此議一出,眾人皆以為妙。久而久之,這類會所有如雨後春筍,四處冒頭。
有趣的是,女主人們居然也批准他們這麼幹。一個當地老頭告訴我:「那當然,這怎麼樣也比混市面上的酒吧好。我們擺明車馬不許女子加入,所以家人都曉得我們是去一個沒有女人,搞不出甚麼花樣的地方,放心的很」。
他們還為會所定下各種規矩。一般而言,大家會先平均集資,架一所餐廳級別的專業廚房,弄一個儲存量豐富的酒庫,再備好各式各樣烹調必備的材米油鹽。然後大家就可以輪流過來聚會煮食了,要是一個會所的會員眾多,還得像預約餐廳一樣地預訂廚房。時刻一到,會員就能帶着自己採買的新鮮食材上門,舒舒服服地做菜吃飯。走的時候只要在登記冊上錄下自己用了多少庫存材料,開了多少瓶酒,隔一段時間一次過結賬交款便是。現在不是流行「共享經濟」嗎?這種會所奉行的「共享廚房」就是世上最傳統的共享經濟了。他們發展出來的公社精神,甚至還影響到了整個巴斯克地區的經濟。當地最大的一家公司也是歐洲最重要的工業集團之一,用的幾乎就是員工共管的合作社模式。有些論者認為,巴斯克的經濟表現之所以在全西班牙數一數二,失業率長年排名最末,靠的就是這種平均互助的合作原理。
好的,他們可以自己做飯了。問題是有誰過來吃飯呢?這個問題我們下周接着談。
理由很簡單,這些會所皆屬私人性質,採取嚴格的會員制度,就像我們的「香港會」一樣,一個外地來的遊客又怎能輕易混得進去呢?但要說有多難吧,它倒也比駱駝穿過針孔容易,辦法就是認識一個當地人,而他又正好是某家「美食會所」的成員,跟他混熟之後,請他帶你進去。
為甚麼大家都想拜訪這些門禁森嚴的會所呢?因為一來他們是全世界都極其罕見的,以飲食為主題的專門俱樂部。二來則是巴斯克美食帶動了新派西班牙廚藝的浪潮,席捲全球;而這遍佈巴斯克,大大小小可能有八百多家的會所,則是這波巨浪的根源。
傳統上,巴斯克是個女人話事的世界(有人甚至認為這個古老的民族保留了部分母系社會的特點),家裏從廚房到客廳固然是女性主導,就連財產也是由女子繼承。很多男人都覺得自己在家中活得很不自由,想要有點呼吸的空間。而愛吃的他們又永遠霸不到廚房的灶頭,不能一展自己長年被壓抑的做菜慾望。於是大約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不曉得哪一個天才中佬忽發奇想:「為甚麼我們不弄個地方,只讓男人加入,不准老婆進來。我們愛在裏面吃甚麼就吃甚麼,愛喝甚麼就喝甚麼,愛搞多晚就搞多晚。最妙的是,我們還可以自己做菜!」此議一出,眾人皆以為妙。久而久之,這類會所有如雨後春筍,四處冒頭。
有趣的是,女主人們居然也批准他們這麼幹。一個當地老頭告訴我:「那當然,這怎麼樣也比混市面上的酒吧好。我們擺明車馬不許女子加入,所以家人都曉得我們是去一個沒有女人,搞不出甚麼花樣的地方,放心的很」。
他們還為會所定下各種規矩。一般而言,大家會先平均集資,架一所餐廳級別的專業廚房,弄一個儲存量豐富的酒庫,再備好各式各樣烹調必備的材米油鹽。然後大家就可以輪流過來聚會煮食了,要是一個會所的會員眾多,還得像預約餐廳一樣地預訂廚房。時刻一到,會員就能帶着自己採買的新鮮食材上門,舒舒服服地做菜吃飯。走的時候只要在登記冊上錄下自己用了多少庫存材料,開了多少瓶酒,隔一段時間一次過結賬交款便是。現在不是流行「共享經濟」嗎?這種會所奉行的「共享廚房」就是世上最傳統的共享經濟了。他們發展出來的公社精神,甚至還影響到了整個巴斯克地區的經濟。當地最大的一家公司也是歐洲最重要的工業集團之一,用的幾乎就是員工共管的合作社模式。有些論者認為,巴斯克的經濟表現之所以在全西班牙數一數二,失業率長年排名最末,靠的就是這種平均互助的合作原理。
好的,他們可以自己做飯了。問題是有誰過來吃飯呢?這個問題我們下周接着談。
2017年11月5日星期日
梁文道:給他二十塊,他替你做愛(一粒藥丸與一顆橘子二之一)
【蘋果日報】當年,西班牙名廚阿德里亞(Ferran Adria)的「鬥牛犬餐廳」(El Bulli)還在營業的時候,有人會專門為它先坐一趟十幾個小時的長途飛機,再轉車兩、三個鐘頭,跑去加泰羅尼亞那邊陲小鎮,吃一頓可能多達四十道菜,需時兩百四十分鐘的午餐。再加上金錢開銷,這頓飯的成本簡直高到離譜;它值得嗎?去過的人好像都覺得很值,畢竟是舉世知名的餐廳,人類從來沒有見過的烹調方式,劃時代的食物理解。它到底好不好吃已經是其次了,要緊的是這整套顛覆吾人感官習慣的震撼體驗。
假如有人告訴你,你其實用不着自己花那麼大的工夫親自去試,只需要給他一筆錢,讓他代替你去,回來之後再聲情並茂地向你報告那號稱「宇宙第一」的傳奇餐飲經驗究竟是怎麼回事。你願意嗎?
又或者再赤裸直接一點。假設今天有家公司,可以替你省下尋找合適伙伴,彼此調情,然後一直到寬衣解帶上床做愛的所有時間和精力,由它的專家告訴你性愛的感受如何。有需要的話,它的專家甚至可以代表你去應付你的老公、老婆或情人,完全不必你自己真箇操勞。你所要做的,就只是付給這家公司一年一百九十九塊。然後你就可以在上下班塞車堵人的途中,不過每天十來二十分鐘,透過專家的報告去吸收好幾百次肉體歡愉的「精華」了。你覺得這是門好生意嗎?
聽起來這不像是個好生意,因為它實在是太荒謬了。吃喝也好,性愛也好,人生種種至為寶貴的經歷,怎能讓人代勞,而且還得我掏錢請人代辦呢?十幾二十年前,不是還有人提出「體驗式消費」,強調新時代的中產消費者最重視體驗,願意多花一點錢去購買難得的經歷嗎?如今,經過特別設計的零售實體商店,各式各樣各種的深度旅行,莫不風生水起,豈不正好證明了「體驗式消費」才是王道?又怎會有人歡迎代替型的體驗式消費呢?
然而世事難料,眼下在中國大行其道的「知識付費」,在我看來,有不少走的就是這種替你吃飯和上床的路子。可喜的是,居然有好幾百萬甚至好幾千萬的人,願意主動購買這些網上產品,聽專家學者的講課,聽人家向你講解一本書的內容。而且那些內容還不單是什麼成功方程式,四十歲前實現財務自由之類的多快好省成功學,更有不少文明史上的經典名著,以至於最先端的學術專論。看來許多中國人真的可以說是求知若渴,集體患上很多論者所謂的「知識焦慮」。熱愛知識,尊重知識的價值,樂意以真金白銀去體現這份尊重,我自然舉腳贊成。不過,一看到以下這些宣傳語句,我就覺得不太對勁了:「我將用一年時間,幫你讀完365本書。」「用20分鐘時間講述書中精華。每天入睡前,你的知識都比起床前永久增加一點。」「我們提倡結果導向的學習方法。……每天聽書服務,幫你摒棄無價值的『客套內容』,提升學習效率」。
我會用「knowledge porn」去形容這種趨勢,是因為它們有點像色情小說和電影,一方面勾引你的慾望,另一方面則代表你去真實操作,讓你在腦海當中想像自己就是那個正在欲仙欲死、大汗淋漓的主角,最後很「結果導向」地消解掉一種難以排解的需要以至於焦慮。
我的朋友羅振宇正是當今「知識付費」行業的佼佼者,他對知識的熱誠我從不懷疑,而且他也絕對不會那麼粗暴地宣稱他的產品可以代替掉你自己閱讀的體會。不過他說了一句讓我深感不安的話:「當年你在電視台做《開卷八分鐘》,不就是最早知識付費產品嗎?如果當時就可以收費的話」。原來是我,我在各類媒體上頭書介二十年,就好比前陣子逝世的《花花公子》創辦人海夫納,老朽難看,還要看不上把自己甩在後面的時代。
假如有人告訴你,你其實用不着自己花那麼大的工夫親自去試,只需要給他一筆錢,讓他代替你去,回來之後再聲情並茂地向你報告那號稱「宇宙第一」的傳奇餐飲經驗究竟是怎麼回事。你願意嗎?
又或者再赤裸直接一點。假設今天有家公司,可以替你省下尋找合適伙伴,彼此調情,然後一直到寬衣解帶上床做愛的所有時間和精力,由它的專家告訴你性愛的感受如何。有需要的話,它的專家甚至可以代表你去應付你的老公、老婆或情人,完全不必你自己真箇操勞。你所要做的,就只是付給這家公司一年一百九十九塊。然後你就可以在上下班塞車堵人的途中,不過每天十來二十分鐘,透過專家的報告去吸收好幾百次肉體歡愉的「精華」了。你覺得這是門好生意嗎?
聽起來這不像是個好生意,因為它實在是太荒謬了。吃喝也好,性愛也好,人生種種至為寶貴的經歷,怎能讓人代勞,而且還得我掏錢請人代辦呢?十幾二十年前,不是還有人提出「體驗式消費」,強調新時代的中產消費者最重視體驗,願意多花一點錢去購買難得的經歷嗎?如今,經過特別設計的零售實體商店,各式各樣各種的深度旅行,莫不風生水起,豈不正好證明了「體驗式消費」才是王道?又怎會有人歡迎代替型的體驗式消費呢?
然而世事難料,眼下在中國大行其道的「知識付費」,在我看來,有不少走的就是這種替你吃飯和上床的路子。可喜的是,居然有好幾百萬甚至好幾千萬的人,願意主動購買這些網上產品,聽專家學者的講課,聽人家向你講解一本書的內容。而且那些內容還不單是什麼成功方程式,四十歲前實現財務自由之類的多快好省成功學,更有不少文明史上的經典名著,以至於最先端的學術專論。看來許多中國人真的可以說是求知若渴,集體患上很多論者所謂的「知識焦慮」。熱愛知識,尊重知識的價值,樂意以真金白銀去體現這份尊重,我自然舉腳贊成。不過,一看到以下這些宣傳語句,我就覺得不太對勁了:「我將用一年時間,幫你讀完365本書。」「用20分鐘時間講述書中精華。每天入睡前,你的知識都比起床前永久增加一點。」「我們提倡結果導向的學習方法。……每天聽書服務,幫你摒棄無價值的『客套內容』,提升學習效率」。
我會用「knowledge porn」去形容這種趨勢,是因為它們有點像色情小說和電影,一方面勾引你的慾望,另一方面則代表你去真實操作,讓你在腦海當中想像自己就是那個正在欲仙欲死、大汗淋漓的主角,最後很「結果導向」地消解掉一種難以排解的需要以至於焦慮。
我的朋友羅振宇正是當今「知識付費」行業的佼佼者,他對知識的熱誠我從不懷疑,而且他也絕對不會那麼粗暴地宣稱他的產品可以代替掉你自己閱讀的體會。不過他說了一句讓我深感不安的話:「當年你在電視台做《開卷八分鐘》,不就是最早知識付費產品嗎?如果當時就可以收費的話」。原來是我,我在各類媒體上頭書介二十年,就好比前陣子逝世的《花花公子》創辦人海夫納,老朽難看,還要看不上把自己甩在後面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