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當大部份泛民支持者還在試着從法制原則層面辯論,甚至在網上罵罵共產黨過口癮,拿警察集會的片段興高采烈地再創作時,只有很少數人意識得到「七警案」是更大風暴來臨的前夕。冷靜下來,就會發現這件事的發展模式,幾乎和之前DQ梁、游議員資格的事件一模一樣:都是一樁本地事件刺激了部份建制人物,然後一群「愛」字堆人馬發炮,大陸網民響應聲討,《環球時報》等媒體與一些黨團組織接力跟進,再有鄭永年先生這種等級的智囊行文定調,最後回到香港,發酵成串連兩地的大規模政治運動。接下去就得看中央如何出手了,如果它不打算立刻以釋法等手段修理香港司法系統,此事至少也已形成了壓力極大的聲勢,有助於下一波動作的開啟,或者至少能夠警惕部份司法人員自律。
這種兩地交響,由下而上的民粹操作模式,至少是四年以前就有苗頭的了。我非常不願意重提舊作,更不喜歡自詡料事算準(何況這根本不值得高興),但此刻實在忍不住要再說一遍過去三年多我反覆申說的一個觀點。那就是這類運動模式是「可持續」的,其根本邏輯是抓住香港極端本土主義的興起,順理成章地把港人長年的民主普選訴求打上港獨標籤(他們的道理是港人既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又要一人一票產生政府,兩點加起來不是港獨是甚麼?),再將這個原則應用在任何想要應用的地方,以民族大義和國家安全的名義泰山壓頂,最終達致民主化夭折,甚至「一國一制」的結局。可惜三年前我說這些話的時候,通常得到的反應是「香港人自己嘅事,根本唔使理大陸」,甚至「你只是想幫住中共磨滅港人志氣」之類的批評。
「磨滅港人志氣」這話說得也沒錯,因為我很悲觀,因為這個邏輯實在是太奇妙了。就以「七警案」為例,它不用和你談太多最粗淺的法理問題,只要抓準警察打的是誰這點就夠了。由於被打的是佔中人士,而佔中又已經被定位成港獨運動,所以警察打的就是港獨。法官判七警入獄,也就等於對付反對港獨的義勇之士,可見法官也在支持港獨。為甚麼香港的法官會支持港獨呢?一來是因為其中有不少代表外部勢力的外籍法官,二來則是香港的司法系統還沒有體認到一國的大原則。依此推論,在逐步掌握住了律政司之後,下一個要整治的當然就是香港的法院了。我知道激動的讀者看到此處一定忍不住要罵我在替他們表述「歪理」,可是不要忘記,政治運動是不用講理的,它只在乎情緒和動力。要是真有那必然到來的一天,當然它會激起不少港人的反抗。然而,根據同樣的邏輯和操作模式,所有反抗自然也是港獨作祟,於是就有理由花更大的氣力去壓制整頓……此後不斷循環,動盪無休無止。
在我看來,當下特首選戰就是在選擇這個邏輯和運動模式還要不要持續下去的問題,這也是我過去兩個月屢次在此提起未來特首可能會影響司法人員敍用的原因。表面上看,兩大主要熱門特首候選人對「七警案」的表態都是很相似的。曾俊華在上個月的訪問就已經說過,香港警隊是專業可靠的,避免警民衝突乃是政府的責任。至於林鄭月娥,固然因為他的「體諒警察」遭到不少謾罵;可是平情而論,他不只也強調了不同施政手法在局面緩和上的作用,更明示要尊重法庭裁決。但在言論之外,我注意到的卻是批評此案判決,聲援警方的一眾建制精英,多半同時就是林鄭月娥的支持者。他們的取態,又會不會左右他日後主政的方向呢?
巧的很,目前以前述邏輯攻擊選舉對手的,恰好就是林鄭月娥的支持者。儘管曾俊華是個百分百的建制派,而且公開批判港獨;可惜送他入閘的主力是泛民,網上撐他最力的又是他們口中的「黃屍」。於是他們就又可以圓出一個說法了,指摘曾俊華受到港獨勢力污染(猶如我說藍絲左右林鄭),宛如異形入體,它日難免會變成一頭怪物,促成「政權變化」。在未來的日子裏,要再說曾俊華不受中央信任,這肯定就是理由之一。但反過來說,曾俊華這邊也不是沒有故事可講的,那就是他得到多數青年和泛民的支持,而青年與泛民群體正好是極端本土力量的沃土,所以他上台就意味着他能以溫和建制的身份穩住他們,不使局面惡化。更何況他還遇到梁國雄和胡國興的夾擊,他們背後是更講原則更激進的泛民,由此可見他還真不算是「染黃」,值得中央放心。究竟到了最後,那「一人一票」會花落誰家,就看這兩套迥然相異的故事哪一個更動聽了。
從曾俊華這一邊來看,肯定會覺得他們的故事更有說服力。不只是因為至今為止的歷次民調和網絡輿情分析指出他的民望更高,也不只是他能得到不少青年和泛民的擁護(也就是潛在激進力量的溫床);更是因為不支持林鄭月娥的人數要比不支持他的高出許多。也就是說,林鄭月娥若是當上特首,將會遭遇更多反對聲音。所以在緩解社會矛盾這一點上,曾俊華的表現或許會比林鄭月娥更好。
只不過,中央政府真想看見香港局面穩定,矛盾止竭嗎?我最擔心的是前述那種港獨擴大化的邏輯,以及借之發動的兩地串連,操作民粹的政治運動,會不會是一套既定的治港思路?
十幾年前,董建華先生在位的時候,最常用來描述陸港關係的口頭禪是「香港好,中國好;中國好,香港好」。可是今天,透過近年大陸一些言論趨勢的變化,我漸漸感覺到了一種相反推論的浮現,那就是香港不好,才能證明中國的好。例如香港影視以及文化工業,幾乎內地所有批評它衰落凋敝的聲音後面都隱含了一組固定的對比:香港故步自封,中國蓬勃發展。這類言論越是強調香港的衰微,就越有頌揚祖國崛興的意味。而香港之所以退化,通常的分析就是說它開始排外自滿(這點並不算錯),說它的制度出了問題,甚至說它太過洋化、太過自由和民主,於是社會爭議不斷,寸步難行。相較之下,大陸的體制卻能「集中力量辦大事」,效率奇高,效果卓著。換句話講,失色香港恰足以反照出中國體制的優越。於是復興香港的康莊大道自然就是讓香港更加靠攏內地。
再以「七警案」為例,若是六、七年前,內地媒體對它的報道取向一定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的。當年的《南方周末》可能會以它為例,向大陸讀者介紹香港的司法獨立;當年的網民可能會羨慕香港,覺得我們對執法者的管束要比大陸嚴格太多。現在呢?《南方周末》卻說香港的司法制度不能不變,網民則把焦點集中在判案法官的國籍和族裔之上。往昔,他們會認為香港有很多值得大陸參考學習的長處;現今,他們則感到香港的體制不如大陸優秀,弊端叢叢。
如果沿着這道趨勢,香港的改造和「去殖」就該繼續下去,接下來肯定也會有更多更猛烈的衝突。只不過那種運動是不怕衝突的,因為它就像是個火車頭,更多的衝突就是更多的助燃劑,只會有助於它的增速前進。所以下一任特首就該沿襲鬥爭為綱的路線,逐步攻克香港的各座大山。假如卓有成效,那就是去殖過程的完善;假如烽煙四起,那至少也證明了大陸和諧穩定之必要。
話說回頭,我絕不肯定這是不是中央最高「核心」想要見到的前景。我寧願相信他們是理智而現實的,看得到當今國際局勢之詭譎。就像之前我在這裏所說的,中美新冷戰戰雲密佈,香港無論在國安和金融經濟層面上都不能稍有差池。要是香港的司法制度巨變,不受國際信任,這座本可充當國家閥門的金融中心將會失去效用。要是香港的港獨勢力弄假成真,固定持久,那就會為國家平添一處常態的境內前線。無論是那一種情況,在現在這個國際環境之下,對國家而言都是非常凶險的事。選擇那一種選舉故事,背後其實就是對這個境況的回應方式。
2017年2月26日星期日
2017年2月24日星期五
梁文道:說西班牙的日本菜
【飲食男女】由於「檸汁醃魚生」(ceviche)的質地介乎生熟之間,不知怎的就會使得最早接觸它的老外聯想起日本,所以頗有一些人想當然地以為這是種受到日本影響的秘魯菜式。這也難怪,就算香港,回想我們第一次遇到這東西的地方,那恰好就是家日本餐廳對不對?我說的,就是曾經是全球最時尚新潮,在紐約給型人逼爆;但是開到亞洲之後卻被人嫌它不夠正宗的「Nobu」了。松久信幸和羅拔.狄尼路聯手開創的這個飲食帝國當初之所以在歐美受到歡迎,恐怕就是因為它的出品沒有那麼日本化,像是混合了西式烹調的融合菜,而這恰好也就是它在香港受到一些前輩質疑的原因。例如它的招牌菜之一,「油甘魚刺身配南美辣椒」,刺身是日本菜吧,但又怎麼會配上「南美辣椒」(Jalapeño)呢?而且淋上的醬汁還要是酸的。
後來我才知道,原來「Nobu」的菜就是秘魯式日本菜,並且還有個專屬名稱,叫做「Nikkei」。儘管松久信幸是位經營天才,肯下工夫肯嘗新,但他的創作並非無源之水。就像當年我在「Nobu」吃到的ceviche,那不是他敲敲腦門忽然爆出來的古怪發明,而是中南美洲早已有之的傳統,只不過被他改造,踵事增華,成了上得了大場面的名菜。「Nikkei」這個字的字面意思就是日本,在秘魯指的則是一群日裔秘魯人。這些人的祖輩自十九世紀末開始,陸續渡海移民,成了秘魯鼎足輕重的社群(秘魯擁有南美洲第二大日裔人口社群,僅次於巴西),甚至出過一位獨裁貪腐,下獄收場的藤森總統。這些人把日本菜的一些技法和材料帶到秘魯,又無可避免地受到了當地影響,便糅合出一套秘魯獨家的日本菜,當地人管它叫「Nikkei」,將族群的稱呼變成一種食物風格的名字。松久信幸正是一個青年時代移居秘魯工作的日本廚師,大概耳濡目染,學到了這套有歷史的融合菜系的精髓,再將它發揚光大,把自己的名字印了上去,自此不可分離,成為秘魯烹飪遠征全球的第一波。
說回ceviche,我們上回就已經介紹過了它的歷史,知它乃秘魯原生,與日本刺身毫無關係。而真正從日式刺身演化形成,由日裔移民創造出來的,則是種叫做「tiradito」的東西。tiradito和ceviche非常相似,同樣以新鮮生魚為主材,同樣以青檸或酸柑製作醬汁;它們最大的不同僅在於:一.前者薄片,後者則把魚肉切成塊狀;二.前者維持生鮮不醃,只在上桌前淋上醬汁,後者卻要用這些微酸微辣的汁液去把魚肉醃上好一段時間。由此可見,tiradito確實是種更加接近日式刺身的菜款(也是Nobu各類新派刺身的靈感來源)。但是發展到今天,這兩種魚類料理方式的區別已經愈來愈少了。因為現在的秘魯人已經不喜歡一醃就醃上好幾個鐘頭,把魚肉弄得「熟」透的傳統ceviche了。可能是得自日本人的啟發,他們逐步縮短醃魚時間,有的甚至也像做tiradito那樣,在上菜前的最後一刻才把醬汁澆灑在魚塊上頭。
但不管是Ceviche還是tiradito,愛吃會吃,並不以食物自豪的利馬人都有一個特別的講究,那就是只在午飯時間享用這些鮮魚料理。原因是他們的漁夫上午打魚回來,一切海產必須午前運到食肆,所以吃海鮮正是最佳時刻。一到晚上,那怕是再貴價的魚穫,利馬人也都會懷疑它不夠新鮮了。所以我們雖然在大部分餐廳的菜牌上都能看見Ceviche和tinadito,而且深夜依然供應,可真正的利馬人是不會屈服的。他們喜歡幫襯的,全是只從中午開到傍晚的專門店,且多是那種店面寒愴,人客坐得摩肩比踵的那些小店。至於哪一家最厲害,那就真是人言人殊了。我只能夠說,它們提供的Ceviche與tiradito全都不比秘魯當今最紅的「Nikkei」餐廳「Maido」差,而「Maido」則是家比「Nobu」更精緻更具創意的館子。
後來我才知道,原來「Nobu」的菜就是秘魯式日本菜,並且還有個專屬名稱,叫做「Nikkei」。儘管松久信幸是位經營天才,肯下工夫肯嘗新,但他的創作並非無源之水。就像當年我在「Nobu」吃到的ceviche,那不是他敲敲腦門忽然爆出來的古怪發明,而是中南美洲早已有之的傳統,只不過被他改造,踵事增華,成了上得了大場面的名菜。「Nikkei」這個字的字面意思就是日本,在秘魯指的則是一群日裔秘魯人。這些人的祖輩自十九世紀末開始,陸續渡海移民,成了秘魯鼎足輕重的社群(秘魯擁有南美洲第二大日裔人口社群,僅次於巴西),甚至出過一位獨裁貪腐,下獄收場的藤森總統。這些人把日本菜的一些技法和材料帶到秘魯,又無可避免地受到了當地影響,便糅合出一套秘魯獨家的日本菜,當地人管它叫「Nikkei」,將族群的稱呼變成一種食物風格的名字。松久信幸正是一個青年時代移居秘魯工作的日本廚師,大概耳濡目染,學到了這套有歷史的融合菜系的精髓,再將它發揚光大,把自己的名字印了上去,自此不可分離,成為秘魯烹飪遠征全球的第一波。
說回ceviche,我們上回就已經介紹過了它的歷史,知它乃秘魯原生,與日本刺身毫無關係。而真正從日式刺身演化形成,由日裔移民創造出來的,則是種叫做「tiradito」的東西。tiradito和ceviche非常相似,同樣以新鮮生魚為主材,同樣以青檸或酸柑製作醬汁;它們最大的不同僅在於:一.前者薄片,後者則把魚肉切成塊狀;二.前者維持生鮮不醃,只在上桌前淋上醬汁,後者卻要用這些微酸微辣的汁液去把魚肉醃上好一段時間。由此可見,tiradito確實是種更加接近日式刺身的菜款(也是Nobu各類新派刺身的靈感來源)。但是發展到今天,這兩種魚類料理方式的區別已經愈來愈少了。因為現在的秘魯人已經不喜歡一醃就醃上好幾個鐘頭,把魚肉弄得「熟」透的傳統ceviche了。可能是得自日本人的啟發,他們逐步縮短醃魚時間,有的甚至也像做tiradito那樣,在上菜前的最後一刻才把醬汁澆灑在魚塊上頭。
但不管是Ceviche還是tiradito,愛吃會吃,並不以食物自豪的利馬人都有一個特別的講究,那就是只在午飯時間享用這些鮮魚料理。原因是他們的漁夫上午打魚回來,一切海產必須午前運到食肆,所以吃海鮮正是最佳時刻。一到晚上,那怕是再貴價的魚穫,利馬人也都會懷疑它不夠新鮮了。所以我們雖然在大部分餐廳的菜牌上都能看見Ceviche和tinadito,而且深夜依然供應,可真正的利馬人是不會屈服的。他們喜歡幫襯的,全是只從中午開到傍晚的專門店,且多是那種店面寒愴,人客坐得摩肩比踵的那些小店。至於哪一家最厲害,那就真是人言人殊了。我只能夠說,它們提供的Ceviche與tiradito全都不比秘魯當今最紅的「Nikkei」餐廳「Maido」差,而「Maido」則是家比「Nobu」更精緻更具創意的館子。
2017年2月19日星期日
梁文道:長毛都buy陰謀論?(選舉結局‧香港未來之二)
【蘋果日報】「長毛」梁國雄先生宣佈參選特首之後,整個泛民主派及其支持者就分裂成了兩半,彼此攻訐,火力之猛完全不下於他們往昔招呼梁振英的程度。此中是非,不是我今天在這裏關注的重點。我感興趣的反而是毛哥和他的同道提出的一個說法,那就是目前林鄭月娥的聲勢很可能只是一記陰招,習近平先生最後完全有機會亮出他那最關鍵的「一人一票」,強行扭轉局面,把民望高、形象好,並且贏得眾多傳統泛民芳心的曾俊華送上特首寶座。屆時,這位有史以來第一個得到泛民認可的行政長官,就能挾其民望為所欲為,順便收編傳統泛民。果如是,那便是香港民主運動的大倒退了。
我很好奇這種說法的根據何在?沒錯,毛哥的猜測的確說中了不少港人的心聲,甚至是許多「薯粉」的盼望。從形勢推理來看,中央政府要是明智,似乎還真該這麼幹才對。然而這究竟是個猜想,幾乎沒有任何真憑實據,並且違背了現有一切事象。既然如此,為什麼還會有那麼多人願意接受這種推想呢?說起來,這便是《成報》漢江泄筆耕數月的功勞了。自從漢江泄橫空出世,香港就開始流行「兩個中央」的論調,有些朋友更言之鑿鑿地把《成報》加上《香港01》叫做「習派媒體」,似乎在「習核心」的年代,還真有一個陰謀作亂的「張德江團伙」。
漢江泄的文章有其獨到之處,我很多時候都會贊同他的分析。惟分析歸分析,這類涉及事實的說法是要講證據的,不能只靠一些神隱「高人」在那邊高來高去。如此大膽的事實宣稱,居然能讓一眾有識之士不假思索地信從,在我看來,恐怕是因為它滿足了大家心裏頭的主觀願望,覺得香港一切亂象皆來自於一個上達張德江先生,下至中聯辦和梁振英的團伙,好在天子聖明,俯聽民情,遲早得出手撥亂反正,還香港頭上一片青天。
猜測當然有可能猜對,正如我也有機會猜對下一期的六合彩開出號碼。只不過猜測不能當做負責任的政治判斷的依據,任何政治判斷都該講究事實。眼下特首選戰的事實是什麼?那便是上周拙作〈They Connect〉所說,林鄭月娥已成「董梁合體」,不僅得到了包括周融先生等「忠勇之士」在內的梁營鐵粉支持,還獲得唐英年先生乃至於李澤鉅先生、楊敏德女士等全國政協的祝福。也就是說,梁振英的下台,代表着原有建制派的重新整合,而林鄭月娥就是這個局面的最大得益人。我看到的就是這樣的事實,而我看不到,相信毛哥也看不到的,則是習近平先生的心意。
更何況不少建制派人物從深圳帶回來了一個從中央到親建制媒體都沒有否認過的消息:張德江先生明確表示,林鄭月娥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唯一支持的候選人。如果到了這個地步,還要計較政治局是否包括政治局常委,還要懷疑張為什麼不強調習近平先生的態度;那要不是不懂中央領導人說話的份量和習慣等基本國情,就得真有一些不為外人所知的極內幕消息了。於是我們可以據此得出結論,現在泛民根本用不着擔心曾俊華當上行政長官之後,民主運動會有多大的損失;而是背靠整個建制派力量以及中央支持的林鄭月娥上台之後,香港泛民勢力將會面對何種境況。這才是泛民各方真正應該考慮的焦點。
有意思的是張德江先生還有一句看似自相矛盾的「這不是欽點」,根據報道,他在一系列深圳會議上還說過要是欽點,那就是中央直接任命了,可這終究是一場選舉。很多香港人在最初聽到這些說法的時候,還本能地以為這是「語言偽術」;卻不知政治局支持一個候選人和欽點還真是兩樣不同的事情。比如說內地各級人大代表的「選舉」,雖然大家都曉得那一個候選人是上頭心水,但它終究不像任命省市縣書記那樣直接,無論如何也得走完投票選舉,開票點票的過程。放在這種語境來看,中央支持的香港的特首候選人,還要公佈什麼勞什子政綱,煞有介事地花錢公關,和幾個陪跑人士辯論,而一千二百名選委內還要有一小部份不可控的力量,那簡直就更是真選舉了。比起任命四大直轄市領導,中央政府在這麼一場麻煩費事的香港特首選舉上頭明言支持某個候選人,又怎能叫做「欽點」?你可以對此嗤之以鼻,可這的確就是親北京諸人的理解。
也正因為這是場選舉,所以就多少會有一些不確定的因素。一般中央部門以及地方要職的人事任免也都會有最後變卦的情況,香港特首「真選舉」的不確定程度就更大了。其主要的不確定因素大概就是「港人擁護」了。換句話說,從中央支持開始,到最後中央任命,林鄭月娥在這中間還得想辦法爭取港人擁戴。所以他並不是真的「瞓喺度都贏」,於是他的競選團隊要想盡辦法拉抬他的名望,同時打擊在這一點上的最大威脅曾俊華。這就是為什麼林鄭月娥雖有唐梁兩營的結盟襄助,復得中央領導人出面加持,卻毫不見黃袍加身的篤定氣派,反而緊張兮兮,急亂出章的原因了。反過來講,這也是除了一些諸如習近平秘密欽點等深不可測的小道消息之外,曾俊華得以翻盤成功的唯一機會。
當小圈子選戰打到民意這一塊,變數就會多到難以估計了。這不只是比誰的民望更高,還得看各方怎樣詮釋所謂的民意,以及中央政府到了最後如何在更大的環境條件底下理解香港民情,與它未來治港思路上的走向。我們下周接着再談。
我很好奇這種說法的根據何在?沒錯,毛哥的猜測的確說中了不少港人的心聲,甚至是許多「薯粉」的盼望。從形勢推理來看,中央政府要是明智,似乎還真該這麼幹才對。然而這究竟是個猜想,幾乎沒有任何真憑實據,並且違背了現有一切事象。既然如此,為什麼還會有那麼多人願意接受這種推想呢?說起來,這便是《成報》漢江泄筆耕數月的功勞了。自從漢江泄橫空出世,香港就開始流行「兩個中央」的論調,有些朋友更言之鑿鑿地把《成報》加上《香港01》叫做「習派媒體」,似乎在「習核心」的年代,還真有一個陰謀作亂的「張德江團伙」。
漢江泄的文章有其獨到之處,我很多時候都會贊同他的分析。惟分析歸分析,這類涉及事實的說法是要講證據的,不能只靠一些神隱「高人」在那邊高來高去。如此大膽的事實宣稱,居然能讓一眾有識之士不假思索地信從,在我看來,恐怕是因為它滿足了大家心裏頭的主觀願望,覺得香港一切亂象皆來自於一個上達張德江先生,下至中聯辦和梁振英的團伙,好在天子聖明,俯聽民情,遲早得出手撥亂反正,還香港頭上一片青天。
猜測當然有可能猜對,正如我也有機會猜對下一期的六合彩開出號碼。只不過猜測不能當做負責任的政治判斷的依據,任何政治判斷都該講究事實。眼下特首選戰的事實是什麼?那便是上周拙作〈They Connect〉所說,林鄭月娥已成「董梁合體」,不僅得到了包括周融先生等「忠勇之士」在內的梁營鐵粉支持,還獲得唐英年先生乃至於李澤鉅先生、楊敏德女士等全國政協的祝福。也就是說,梁振英的下台,代表着原有建制派的重新整合,而林鄭月娥就是這個局面的最大得益人。我看到的就是這樣的事實,而我看不到,相信毛哥也看不到的,則是習近平先生的心意。
更何況不少建制派人物從深圳帶回來了一個從中央到親建制媒體都沒有否認過的消息:張德江先生明確表示,林鄭月娥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唯一支持的候選人。如果到了這個地步,還要計較政治局是否包括政治局常委,還要懷疑張為什麼不強調習近平先生的態度;那要不是不懂中央領導人說話的份量和習慣等基本國情,就得真有一些不為外人所知的極內幕消息了。於是我們可以據此得出結論,現在泛民根本用不着擔心曾俊華當上行政長官之後,民主運動會有多大的損失;而是背靠整個建制派力量以及中央支持的林鄭月娥上台之後,香港泛民勢力將會面對何種境況。這才是泛民各方真正應該考慮的焦點。
有意思的是張德江先生還有一句看似自相矛盾的「這不是欽點」,根據報道,他在一系列深圳會議上還說過要是欽點,那就是中央直接任命了,可這終究是一場選舉。很多香港人在最初聽到這些說法的時候,還本能地以為這是「語言偽術」;卻不知政治局支持一個候選人和欽點還真是兩樣不同的事情。比如說內地各級人大代表的「選舉」,雖然大家都曉得那一個候選人是上頭心水,但它終究不像任命省市縣書記那樣直接,無論如何也得走完投票選舉,開票點票的過程。放在這種語境來看,中央支持的香港的特首候選人,還要公佈什麼勞什子政綱,煞有介事地花錢公關,和幾個陪跑人士辯論,而一千二百名選委內還要有一小部份不可控的力量,那簡直就更是真選舉了。比起任命四大直轄市領導,中央政府在這麼一場麻煩費事的香港特首選舉上頭明言支持某個候選人,又怎能叫做「欽點」?你可以對此嗤之以鼻,可這的確就是親北京諸人的理解。
也正因為這是場選舉,所以就多少會有一些不確定的因素。一般中央部門以及地方要職的人事任免也都會有最後變卦的情況,香港特首「真選舉」的不確定程度就更大了。其主要的不確定因素大概就是「港人擁護」了。換句話說,從中央支持開始,到最後中央任命,林鄭月娥在這中間還得想辦法爭取港人擁戴。所以他並不是真的「瞓喺度都贏」,於是他的競選團隊要想盡辦法拉抬他的名望,同時打擊在這一點上的最大威脅曾俊華。這就是為什麼林鄭月娥雖有唐梁兩營的結盟襄助,復得中央領導人出面加持,卻毫不見黃袍加身的篤定氣派,反而緊張兮兮,急亂出章的原因了。反過來講,這也是除了一些諸如習近平秘密欽點等深不可測的小道消息之外,曾俊華得以翻盤成功的唯一機會。
當小圈子選戰打到民意這一塊,變數就會多到難以估計了。這不只是比誰的民望更高,還得看各方怎樣詮釋所謂的民意,以及中央政府到了最後如何在更大的環境條件底下理解香港民情,與它未來治港思路上的走向。我們下周接着再談。
2017年2月17日星期五
梁文道:Ceviche的由來
【飲食男女】在名廚Gaston Acurio的旗艦餐廳「Astrid y Gaston」試他的套餐,光是秘魯國菜「檸汁醃魚生」(Ceviche)就上了兩回。為甚麼在一個理應不該沉悶單調,精心編排過的套餐裏頭,同一種做法的菜要拿出來兩次?這難道不是重複?原來大廚的想法是要展現秘魯文化的多元,讓食客嘗到這個國家糅合了多少種烹調傳統。第二道ceviche是當前最常見的「檸汁醃魚生」,只不過把一般比較多用的鱸魚換成了河豚。可惜淋在魚肉上頭的「虎奶」(leche de tigre)醬汁太過霸道,壞了河豚本身的淡雅,並不高明。不過那第一道ceviche就有意思了,名字叫做「十九世紀的ceviche」。甚麼是「十九世紀的ceviche」?這會不會只是個噱頭?
原來這裏頭牽涉到了秘魯國家尊嚴的大問題,不容等閒視之。話說ceviche這種秘魯最有名的海產處理技巧,中文譯做「檸汁醃魚生」,仔細一想,就會發現這裏頭最重要的其中一種元素並非源生秘魯本土,那就是檸檬了。事實上,檸檬也好,小柑橘也好,這些我們今天最常用在ceviche上頭,使魚肉蛋白質「變性」,把它們醃得像是「熟」了似的酸果,全都來自亞洲,對南美而言是外來物種。於是我們可以順理成章地推論,ceviche一定是西班牙殖民南美之後才有的一種東西,這種做法甚至可能是西班牙人跨過大西洋帶來的和秘魯原住民沒有關係。
Gaston Acurio支持這種論斷,他認為ceviche原來只在利馬等沿海殖民地核心流行,後來才逐漸散佈出去,到達印加帝國所處的山區。有些學者從字源考證,說明ceviche最早出自波斯,輾轉隨着伊斯蘭帝國擴張,傳到西班牙南部格林那達一帶,最後又跟着西班牙人來到中南美洲。
不過,在食物上頭絕不低頭的秘魯人可不能全盤接受這種說法。有考古學家力證,早在征服者到來的一千多年之前,秘魯沿海的古文明就已經擁有各式各樣的醃魚了。其中一種是用「香蕉熱情果」(banana passionfruit)的果汁,再加上玉米做的發酵飲料「chicha」,以及燈籠椒和鹽,混合調成醃汁。其配方以及程序幾乎和現在的ceviche一模一樣,只是歐洲人傳進檸檬之類的果實之後,大家把香蕉熱情果汁換成青檸而已。
兩造各有根據,爭論不休,地位崇高的Gaston Acurio甚至因此遭到批評,有人指責他不夠愛國,在秘魯國菜的來源問題上立場不夠堅定。大概是為了妥協友善,他故意在菜單裏多擺一道「十九世紀的ceviche」,試圖找出檸檬流行之前的「原版」ceviche。結果呢?這一道菜吃起來當然和平常在他處嘗到的不同,酸度明顯降低,卻也少了特色,畢竟香蕉熱情果本來就是種比較寡淡的水果。
原來這裏頭牽涉到了秘魯國家尊嚴的大問題,不容等閒視之。話說ceviche這種秘魯最有名的海產處理技巧,中文譯做「檸汁醃魚生」,仔細一想,就會發現這裏頭最重要的其中一種元素並非源生秘魯本土,那就是檸檬了。事實上,檸檬也好,小柑橘也好,這些我們今天最常用在ceviche上頭,使魚肉蛋白質「變性」,把它們醃得像是「熟」了似的酸果,全都來自亞洲,對南美而言是外來物種。於是我們可以順理成章地推論,ceviche一定是西班牙殖民南美之後才有的一種東西,這種做法甚至可能是西班牙人跨過大西洋帶來的和秘魯原住民沒有關係。
Gaston Acurio支持這種論斷,他認為ceviche原來只在利馬等沿海殖民地核心流行,後來才逐漸散佈出去,到達印加帝國所處的山區。有些學者從字源考證,說明ceviche最早出自波斯,輾轉隨着伊斯蘭帝國擴張,傳到西班牙南部格林那達一帶,最後又跟着西班牙人來到中南美洲。
不過,在食物上頭絕不低頭的秘魯人可不能全盤接受這種說法。有考古學家力證,早在征服者到來的一千多年之前,秘魯沿海的古文明就已經擁有各式各樣的醃魚了。其中一種是用「香蕉熱情果」(banana passionfruit)的果汁,再加上玉米做的發酵飲料「chicha」,以及燈籠椒和鹽,混合調成醃汁。其配方以及程序幾乎和現在的ceviche一模一樣,只是歐洲人傳進檸檬之類的果實之後,大家把香蕉熱情果汁換成青檸而已。
兩造各有根據,爭論不休,地位崇高的Gaston Acurio甚至因此遭到批評,有人指責他不夠愛國,在秘魯國菜的來源問題上立場不夠堅定。大概是為了妥協友善,他故意在菜單裏多擺一道「十九世紀的ceviche」,試圖找出檸檬流行之前的「原版」ceviche。結果呢?這一道菜吃起來當然和平常在他處嘗到的不同,酸度明顯降低,卻也少了特色,畢竟香蕉熱情果本來就是種比較寡淡的水果。
2017年2月12日星期日
梁文道:They connect(選舉結局.香港未來之一)
【蘋果日報】兩個謎題,一老一新。老的是如果中央政府鐵了心要支持林鄭月娥,當初又何必要梁振英不再連任?新謎題則是張德江先去召見建制派選委,明言中共中央政治局一致支持林鄭月娥,為什麼還說這不是「欽點」?第一道問題之所以成謎,是因為包括我在內的許多人都以為林鄭月娥走的是條「沒有梁振英的梁振英路線」,假定他一定是「梁振英2.0」。於是驚奇,既然他們有信心能把林鄭月娥送上特首大位,一開始又怎用得着擔心梁振英在選舉當中會搶不夠票?第二道問題在大部份人眼中則根本不算問題,因為大家都覺得「林鄭月娥是唯一受到政治局支持的候選人」這句話就是欽點,說它不是,純屬「語言偽術」而已。
先從第一個謎題說起。其實自從任志剛先生宣佈支持林鄭月娥,出現在後者分享會現場開始,我就已經懷疑「梁振英2.0」這套講法是否還站得住腳了。因為熟悉香港政情的人都曉得,任先生與梁營「西環」一向不算親近,他們憑什麼可以把他從曾俊華那一方挖走呢(假如他真的打算過加入曾營的話)?再看林大輝先生,這位前唐營重炮手對梁振英的不滿,路人皆見,何以忽然變卦,願意以今日之我打倒昨日之我,投身於「梁振英2.0」的旗下呢?細想之下,答案可能只有一個,那就是林鄭月娥並不完全代表原有的梁營。
梁振英的下台,確實是一次重大的「路線轉變」,只不過這個轉變並不像大家所想像的那樣,是梁營與其背後勢力的整體崩盤;卻是原有梁營以及唐營的重新整合,是已經割裂達五年的建制陣營破鏡重圓。假如中央硬是要捧梁振英連任,票數是一定不夠的,就是因為這批以原有唐營為主的親商勢力恨梁入骨,加上手握三百二十餘票的非建制派,必能聯手以另一人代之,或者至少造成流選的局面。可見經過五年來唐營的不斷「告狀」,背後一番權衡計算,以及複雜的協調妥協之後,終於促成了眼前梁振英下台,林鄭月娥頂上的結局。果然,執筆此刻,就見唐英年手挽林鄭月娥,深情無限地祝福後者,正式宣告老建制陣營的浴火重生。
林鄭月娥因此不是「梁振英2.0」,勉強要形容的話,他大概是「董梁合體」,是當年的董建華勢力與今天梁營西環陣營的聯合昇華版。執政之後,他不能完全割捨「梁振英路線」,也不能盡棄梁營諸傑,因為那可能是談判條件的一部份,也因為他們為他的江山付出了這麼多的血汗。故此,該做的事是繼續要做的,該打的硬仗也還是要打下去的。可另一方面,他將來用人卻絕對不能唯梁粉是用,無論如何都要「公平」處理,把唐營等工商界代表一一帶進整部政府機器以及沿伸廣泛的公務機構之中。怎樣平衡?怎樣讓大家雨露均霑?那就要看林鄭月娥的功夫了。
這是個小圈子遊戲,大家都曉得。所謂小圈子的選舉,要點就在於利益交換。我今天挺你,你將來就得報恩,此乃根本常識。明明公開說過要繼承梁振英路線,又想要說服商界群豪你不是説真的,自然不能只是靠說。好在林鄭月娥幹過「實事」,有往跡可尋。2012年,擔任發展局局長的林鄭月娥推翻前地政署「公眾競爭」的意向,不經公開招標,就把尖沙嘴海運大廈以79億的「市價」續租給九倉集團21年。現在九倉會德豐11票提名盡歸林鄭。同樣是在發展局局長任內,林鄭月娥又推動了趕走Band房以及小型文創工作室無數的「活化工廈」大計,讓信和集團擁有的多座工廈先後「活化」成功,變身成高級不少的辦公室及商場。更別說喜帖街改建成的「囍匯」等項目了,信和是當時市區重建局的主要夥伴。如今信和集團黃志祥先生是林鄭競選辦公室資深顧問,手上提名皆付林鄭,乃應有之義。蔡子強兄在他最近一篇評論裏頭提問「究竟誰人才是地產黨代理人」?我想答案已經很清楚了。
我們時常把特首競選戲稱為「跑馬仔」,不是沒有道理。因為它是一場零合賭戲,很考眼光。一旦落注,自當竭力以對,想盡辦法要幫看中的選手跑出。西瓜又必然是得靠大邊的,於是加入林鄭月娥陣營的有識之士也就越來越多了,他們都怕好處全給人家分走,自己冇得派彩。但問題是林鄭月娥競選辦的名單一路這麼伸展下去,資深顧問、榮譽資深顧問、永遠榮譽資深顧問越來越多,賽似東華三院總理名單,他欠下的債務也就積累如山了。權貴恩重,還要加上有情有義的梁營班底,他將來應付得了嗎?
如果除了唐營梁營,他整個政權基礎別無倚仗,面對人家上門催債,他是否還能做個「好打得」的「強人」呢?看他那日分享,群豪畢至,偏少老同事舊下屬,便知他為官三十多年在公務員隊伍中的聲望恐怕不怎麼樣。公務員出身的他,該不會要像董建華先生和梁振英那樣,非但不能以龐大政府機器化解外間利益申索的矛盾,反而得借外力強行壓服底下這匹巨獸吧?公平點說,其實全世界再民主的地方都少不了這類利益交易。不過,民望高,充份獲得民意授權的領袖卻比較有底氣應付這類棘手情景。因為就算你在我競選的時候出過九牛二虎之力,我到底有人民當靠山,不必怕你。可惜林鄭月娥眼下欠的就是民心,真不由得叫人替他憂慮。
反過來說,他的最大對手曾俊華就處在一個完全相反的位置上了。他一向被認為親商,但奇怪地又沒有前述那麼鮮明的瓜葛例子(也許有,只是我不知道。歡迎各位讀者提供),難怪今天還不見什麼有份量的鉅子出手相助。要算,就算上田北俊先生好了。忍不住閒話一句,田北俊先生和田北辰先生這兩兄弟也真是江湖罕見的好漢子了,明知大勢已去,卻還分別緊緊站在自己的戰友身邊,不離不棄。田門昆仲,家風若此,叫人衷心佩服。
還是說回曾俊華吧,比起對面的唐營加上梁營,他在建制各大板塊中能夠掌握的支持少到可憐(除了傳說中仍未出手的李家,莫非他們想大博一注獨贏?),更沒有北京加持,看來可靠的就只是民意了。不只如此,他還要面對對方那邊已經上了船的勢力排山倒海般的攻勢,因為落了注的賭仔是無論如何都要設法阻止對家跑出的。例如現屆政府,從特首、高官,一直到行政會議成員,都不必中立避諱,一一下海化身時事評論員,多角度抨擊曾俊華的政綱。要知道香港不是美國,奧巴馬可以在任上支持希拉里對付特朗普,是因為人家走的是政黨政治;我們不走西方那條邪路,必須堅守特首無黨無派,做全民特首的正道。有趣的是對家人腳越齊,炮火越是猛烈,民意之外一無所有的曾俊華就越是沒有包袱,有機會做個不用清理那麼多小圈子債項的特首。然而,這個機會現在看起來是很低了。
如果梁振英下台,換上的只是「董梁合體」,那麼說好的「路線轉變」又怎麼辦呢?泛民還會是建制的一部份嗎?未來的政局會更溫和嗎?這一點我絕不懷疑,因為它同樣也是林鄭月娥必須完成的使命,問題只是他做不做得到而已。要說明這點,就得解開文首所說的第二道謎題了。其實張德江委員長沒有說錯,中央政治局全體支持一位特首候選人真不是欽點。很多香港人(包括深諳大陸時勢的朋友們)之所以覺得張先生的表態矛盾,是一時忘了內地的情況以及思維習慣而已。就拿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辦公室的何帆法官撰文批評特朗普一事為例,我真搞不懂香港新聞界怎麼會把它當成新聞,朋友們又怎麼會說這是大陸司法系統自相矛盾?何帆是誰?平常說些什麼?大家上網一查就曉得。何帆先生如果發現外頭把他當成正統官方代言人來看,一向被視為異數的他可能也會覺得很安慰的。
篇幅有限,這第二道謎且留下回分解。只是提示一句,不要輕信所謂「習派媒體」的「兩個中央」說,但也不要以為一切已成定數。
先從第一個謎題說起。其實自從任志剛先生宣佈支持林鄭月娥,出現在後者分享會現場開始,我就已經懷疑「梁振英2.0」這套講法是否還站得住腳了。因為熟悉香港政情的人都曉得,任先生與梁營「西環」一向不算親近,他們憑什麼可以把他從曾俊華那一方挖走呢(假如他真的打算過加入曾營的話)?再看林大輝先生,這位前唐營重炮手對梁振英的不滿,路人皆見,何以忽然變卦,願意以今日之我打倒昨日之我,投身於「梁振英2.0」的旗下呢?細想之下,答案可能只有一個,那就是林鄭月娥並不完全代表原有的梁營。
梁振英的下台,確實是一次重大的「路線轉變」,只不過這個轉變並不像大家所想像的那樣,是梁營與其背後勢力的整體崩盤;卻是原有梁營以及唐營的重新整合,是已經割裂達五年的建制陣營破鏡重圓。假如中央硬是要捧梁振英連任,票數是一定不夠的,就是因為這批以原有唐營為主的親商勢力恨梁入骨,加上手握三百二十餘票的非建制派,必能聯手以另一人代之,或者至少造成流選的局面。可見經過五年來唐營的不斷「告狀」,背後一番權衡計算,以及複雜的協調妥協之後,終於促成了眼前梁振英下台,林鄭月娥頂上的結局。果然,執筆此刻,就見唐英年手挽林鄭月娥,深情無限地祝福後者,正式宣告老建制陣營的浴火重生。
林鄭月娥因此不是「梁振英2.0」,勉強要形容的話,他大概是「董梁合體」,是當年的董建華勢力與今天梁營西環陣營的聯合昇華版。執政之後,他不能完全割捨「梁振英路線」,也不能盡棄梁營諸傑,因為那可能是談判條件的一部份,也因為他們為他的江山付出了這麼多的血汗。故此,該做的事是繼續要做的,該打的硬仗也還是要打下去的。可另一方面,他將來用人卻絕對不能唯梁粉是用,無論如何都要「公平」處理,把唐營等工商界代表一一帶進整部政府機器以及沿伸廣泛的公務機構之中。怎樣平衡?怎樣讓大家雨露均霑?那就要看林鄭月娥的功夫了。
這是個小圈子遊戲,大家都曉得。所謂小圈子的選舉,要點就在於利益交換。我今天挺你,你將來就得報恩,此乃根本常識。明明公開說過要繼承梁振英路線,又想要說服商界群豪你不是説真的,自然不能只是靠說。好在林鄭月娥幹過「實事」,有往跡可尋。2012年,擔任發展局局長的林鄭月娥推翻前地政署「公眾競爭」的意向,不經公開招標,就把尖沙嘴海運大廈以79億的「市價」續租給九倉集團21年。現在九倉會德豐11票提名盡歸林鄭。同樣是在發展局局長任內,林鄭月娥又推動了趕走Band房以及小型文創工作室無數的「活化工廈」大計,讓信和集團擁有的多座工廈先後「活化」成功,變身成高級不少的辦公室及商場。更別說喜帖街改建成的「囍匯」等項目了,信和是當時市區重建局的主要夥伴。如今信和集團黃志祥先生是林鄭競選辦公室資深顧問,手上提名皆付林鄭,乃應有之義。蔡子強兄在他最近一篇評論裏頭提問「究竟誰人才是地產黨代理人」?我想答案已經很清楚了。
我們時常把特首競選戲稱為「跑馬仔」,不是沒有道理。因為它是一場零合賭戲,很考眼光。一旦落注,自當竭力以對,想盡辦法要幫看中的選手跑出。西瓜又必然是得靠大邊的,於是加入林鄭月娥陣營的有識之士也就越來越多了,他們都怕好處全給人家分走,自己冇得派彩。但問題是林鄭月娥競選辦的名單一路這麼伸展下去,資深顧問、榮譽資深顧問、永遠榮譽資深顧問越來越多,賽似東華三院總理名單,他欠下的債務也就積累如山了。權貴恩重,還要加上有情有義的梁營班底,他將來應付得了嗎?
如果除了唐營梁營,他整個政權基礎別無倚仗,面對人家上門催債,他是否還能做個「好打得」的「強人」呢?看他那日分享,群豪畢至,偏少老同事舊下屬,便知他為官三十多年在公務員隊伍中的聲望恐怕不怎麼樣。公務員出身的他,該不會要像董建華先生和梁振英那樣,非但不能以龐大政府機器化解外間利益申索的矛盾,反而得借外力強行壓服底下這匹巨獸吧?公平點說,其實全世界再民主的地方都少不了這類利益交易。不過,民望高,充份獲得民意授權的領袖卻比較有底氣應付這類棘手情景。因為就算你在我競選的時候出過九牛二虎之力,我到底有人民當靠山,不必怕你。可惜林鄭月娥眼下欠的就是民心,真不由得叫人替他憂慮。
反過來說,他的最大對手曾俊華就處在一個完全相反的位置上了。他一向被認為親商,但奇怪地又沒有前述那麼鮮明的瓜葛例子(也許有,只是我不知道。歡迎各位讀者提供),難怪今天還不見什麼有份量的鉅子出手相助。要算,就算上田北俊先生好了。忍不住閒話一句,田北俊先生和田北辰先生這兩兄弟也真是江湖罕見的好漢子了,明知大勢已去,卻還分別緊緊站在自己的戰友身邊,不離不棄。田門昆仲,家風若此,叫人衷心佩服。
還是說回曾俊華吧,比起對面的唐營加上梁營,他在建制各大板塊中能夠掌握的支持少到可憐(除了傳說中仍未出手的李家,莫非他們想大博一注獨贏?),更沒有北京加持,看來可靠的就只是民意了。不只如此,他還要面對對方那邊已經上了船的勢力排山倒海般的攻勢,因為落了注的賭仔是無論如何都要設法阻止對家跑出的。例如現屆政府,從特首、高官,一直到行政會議成員,都不必中立避諱,一一下海化身時事評論員,多角度抨擊曾俊華的政綱。要知道香港不是美國,奧巴馬可以在任上支持希拉里對付特朗普,是因為人家走的是政黨政治;我們不走西方那條邪路,必須堅守特首無黨無派,做全民特首的正道。有趣的是對家人腳越齊,炮火越是猛烈,民意之外一無所有的曾俊華就越是沒有包袱,有機會做個不用清理那麼多小圈子債項的特首。然而,這個機會現在看起來是很低了。
如果梁振英下台,換上的只是「董梁合體」,那麼說好的「路線轉變」又怎麼辦呢?泛民還會是建制的一部份嗎?未來的政局會更溫和嗎?這一點我絕不懷疑,因為它同樣也是林鄭月娥必須完成的使命,問題只是他做不做得到而已。要說明這點,就得解開文首所說的第二道謎題了。其實張德江委員長沒有說錯,中央政治局全體支持一位特首候選人真不是欽點。很多香港人(包括深諳大陸時勢的朋友們)之所以覺得張先生的表態矛盾,是一時忘了內地的情況以及思維習慣而已。就拿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辦公室的何帆法官撰文批評特朗普一事為例,我真搞不懂香港新聞界怎麼會把它當成新聞,朋友們又怎麼會說這是大陸司法系統自相矛盾?何帆是誰?平常說些什麼?大家上網一查就曉得。何帆先生如果發現外頭把他當成正統官方代言人來看,一向被視為異數的他可能也會覺得很安慰的。
篇幅有限,這第二道謎且留下回分解。只是提示一句,不要輕信所謂「習派媒體」的「兩個中央」說,但也不要以為一切已成定數。
2017年2月10日星期五
梁文道:「做菜就是政治」(廚師可信過總統之二)
【飲食男女】聽說從前要是被人問起秘魯有些甚麼足以傲世的寶貝時,一般秘魯人會回答「我們有馬丘比丘」;而現在要是面對同一條提問,他們則會說:「我們有馬丘比丘,以及食物」。促成這場觀念革命的首功名人,自是名廚Gaston Acurio。用了短短二十年不到的功夫,他就成功使得廚師成為全秘魯最受尊重的專業之一。現在他可以很自豪地說:「在秘魯,人們信任一個廚師,多於信任一個政客」。這不是開玩笑,許多年前,他曾經為了基因改造食品的問題,和當時的秘魯總統公開衝突,抨擊後者的政策會破壞秘魯的生態,毀掉這個物種大國的生物多樣性。論戰的結果是總統讓步,名廚大獲全勝。接下來那幾年,民間一直有人慫恿Gaston Acurio出馬競選總統,最近他終於半開玩笑半認真地答應要好好考慮,不知是真是假。
他確實和一般高來高去的明星級廚師不同,不只出現在上流社會刊物的封面,還是一個非常貼地,肯定懂得在哪裏買廁紙的人物。很多秘魯人都會傳說自己「野生捕獲」他的故事,就像我城的發哥一樣。大家都說他衣著普通,性格隨和,更重要的是不會只跟你談一道菜該怎麼做,而且還能跟你從教育政策一路說到貧富差距的問題,說得頭頭是道。
「身為廚師,做菜就是政治」,這是Gaston Acurio的名言。表面上看,這是句很荒謬的話,做菜就做菜,和政治又有甚麼關係?但它包含的意義其實是很豐富的。就拿他開在利馬的海鮮餐廳「La Mar」來說好了,一眼看去,就是家裝潢不錯的高級海鮮檔,所有魚穫都陳示在玻璃冷櫃和碎冰盤上,可以讓客人挑選自己喜歡的海產和烹調方法,做出來的東西美味實在。但這裏的所有海產,全都符合保育理念,固然沒有任何瀕危的珍稀物種,也不經過任何殺傷力巨大的捕撈方式。所謂「做菜就是政治」,第一原則就是認識你用的材料。Gaston Acurio是秘魯第一個倡導「農廚合作」的人,鼓勵廚師直接和小農交易,讓原本謀生艱困的個體戶漁民和農夫得到更好的回報。他協助成立了好幾家機構,讓全國各地的小生產者組成合作社,一方面督促他們跟上環保有機的標準,另一方面推動更公平的利潤分配。在這個農產大國,Gaston Acurio認為只有直接改善農夫、牧民,以及漁人的收入,才是拉近貧富差距的辦法,而非鼓勵他們背井離鄉,到大城市尋求低階服務工作。與此同時,透過和生產者的直接溝通,廚師也才能得到合乎理想的食材,滿足他們在烹飪上的要求。
Gaston Acurio又在古都庫斯科與秘魯第二大城阿雷基帕分別開設了專走鄉土路線的餐廳「Chicha」。這兩家餐廳雖然同名,但菜單不一,因為它們做的東西全都根據所在地域的歷史和傳統,意在發掘和呈現當地的原生文化。例如庫斯科那家「Chicha」,出品當中幾乎有三分之一吃起來像粥,盡是安地斯山民的日常食糧,以薯芋為原料,非常飽肚非常暖身。我們遊客不一定吃得消,但當地人卻十分欣賞,覺得鄉野家常食物,居然成了高檔美食,並且確實在食味上提升了不少。「做菜就是政治」的第二個原則,就是藉着食物來保存自己的文化認同,要用菜餚去告訴別人你是誰,以及你對這個身份的自信。
這也是Gaston Acurio舉辦「Mistura」美食大展的用意,他希望秘魯人可以在碗碟裏頭發現自己國家文化之多元與悠久,因自己的食物而驕傲。如今全世界都曉得藜麥是超級健康食品,但它在原產地秘魯卻長期受到西班牙殖民者的壓抑。就算後來獨立建國,這種古印加帝國的珍寶也還是遭到賤視,從來賣不起價錢。所以他和學者合作,研究藜麥的營養價值;又以食品展覽會的形式向大眾推廣藜麥。終於,秘魯藜麥的價格不斷提升,甚至成了對外出口的熱門產品,原來耕種藜麥的貧農也因此翻身,生活大為改善。
他確實和一般高來高去的明星級廚師不同,不只出現在上流社會刊物的封面,還是一個非常貼地,肯定懂得在哪裏買廁紙的人物。很多秘魯人都會傳說自己「野生捕獲」他的故事,就像我城的發哥一樣。大家都說他衣著普通,性格隨和,更重要的是不會只跟你談一道菜該怎麼做,而且還能跟你從教育政策一路說到貧富差距的問題,說得頭頭是道。
「身為廚師,做菜就是政治」,這是Gaston Acurio的名言。表面上看,這是句很荒謬的話,做菜就做菜,和政治又有甚麼關係?但它包含的意義其實是很豐富的。就拿他開在利馬的海鮮餐廳「La Mar」來說好了,一眼看去,就是家裝潢不錯的高級海鮮檔,所有魚穫都陳示在玻璃冷櫃和碎冰盤上,可以讓客人挑選自己喜歡的海產和烹調方法,做出來的東西美味實在。但這裏的所有海產,全都符合保育理念,固然沒有任何瀕危的珍稀物種,也不經過任何殺傷力巨大的捕撈方式。所謂「做菜就是政治」,第一原則就是認識你用的材料。Gaston Acurio是秘魯第一個倡導「農廚合作」的人,鼓勵廚師直接和小農交易,讓原本謀生艱困的個體戶漁民和農夫得到更好的回報。他協助成立了好幾家機構,讓全國各地的小生產者組成合作社,一方面督促他們跟上環保有機的標準,另一方面推動更公平的利潤分配。在這個農產大國,Gaston Acurio認為只有直接改善農夫、牧民,以及漁人的收入,才是拉近貧富差距的辦法,而非鼓勵他們背井離鄉,到大城市尋求低階服務工作。與此同時,透過和生產者的直接溝通,廚師也才能得到合乎理想的食材,滿足他們在烹飪上的要求。
Gaston Acurio又在古都庫斯科與秘魯第二大城阿雷基帕分別開設了專走鄉土路線的餐廳「Chicha」。這兩家餐廳雖然同名,但菜單不一,因為它們做的東西全都根據所在地域的歷史和傳統,意在發掘和呈現當地的原生文化。例如庫斯科那家「Chicha」,出品當中幾乎有三分之一吃起來像粥,盡是安地斯山民的日常食糧,以薯芋為原料,非常飽肚非常暖身。我們遊客不一定吃得消,但當地人卻十分欣賞,覺得鄉野家常食物,居然成了高檔美食,並且確實在食味上提升了不少。「做菜就是政治」的第二個原則,就是藉着食物來保存自己的文化認同,要用菜餚去告訴別人你是誰,以及你對這個身份的自信。
這也是Gaston Acurio舉辦「Mistura」美食大展的用意,他希望秘魯人可以在碗碟裏頭發現自己國家文化之多元與悠久,因自己的食物而驕傲。如今全世界都曉得藜麥是超級健康食品,但它在原產地秘魯卻長期受到西班牙殖民者的壓抑。就算後來獨立建國,這種古印加帝國的珍寶也還是遭到賤視,從來賣不起價錢。所以他和學者合作,研究藜麥的營養價值;又以食品展覽會的形式向大眾推廣藜麥。終於,秘魯藜麥的價格不斷提升,甚至成了對外出口的熱門產品,原來耕種藜麥的貧農也因此翻身,生活大為改善。
2017年2月5日星期日
梁文道: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政治智慧?(打得的智慧之二)
【蘋果日報】林鄭月娥為官三十餘年,自然不笨,就以他最近不點名批評曾俊華「破壞行政立法關係」一事為例,許多論著批評他「說謊」,似乎完全忘記當初就是他兩度寫信給立法會主席梁君彥,表明政府立場,不會讓任何官員回應四名被質疑資格議員的提問。但是大家可別忘記,這樁被林鄭月娥引為判定「政治智慧」之高下的事件,最初可是個設計得多麼精巧的詭局。依據各大傳媒整理出來的時序,以及已公開的材料,我們曉得曾俊華當天在上立法會之前就已經請求律政司澄清立場,而且林鄭月娥也很清楚這些信件往來的內容。然而,林鄭月娥沒有在那個時刻把握機會,提點同僚記得發揮「政治智慧」,反而沉默以待,似乎存心要考驗一下自己同事的「政治智慧」。
後來的事我們都記得,曾俊華拒絕回答議員提問,只是呆滯照讀事先備好的聲明,導致立法會休會。然後一向政治掛帥的梁振英忽然溫和,表示那些議員即便正遭DQ,官員也「不致於」要走到不理會他們的地步。而林鄭月娥更是打倒昨日的我,改變政策,即日下午就宣佈了不同的作法。於是便有了林鄭月娥自稱要由他「執手尾」的結果。假設曾俊華當天真的很有「智慧」,坐在那些資格受到挑戰的議員對面,有問必答,有講有笑,接下來又會發生什麼事呢?恐怕就是特首加上政務司司長,一起批評曾俊華不守紀律,不跟大隊,破壞政府團隊的共識。然後某些報刊和評論家,再將它擴大衍義為曾俊華政治軟弱的另一明證。由此可見,這是一個曾俊華無論怎麼決斷都要挨罵的情景。想得出這種計謀的人,怎麼可能愚蠢?事實上,光從過去幾個月的表現來看,林鄭月娥可能不懂得去那裏買廁紙,和怎樣應對職業乞丐這類庶民生活常識;但他一定精熟在傳媒放風會上暗箭傷人等各種高來高去的大內政治技巧。但這類技倆真是今日香港特首最最需要的「政治智慧」嗎?
且重頭從西九故宮一案說起,目睹圍繞着西九故宮分館的爭論,我不能不想起一九九二年秋天的一個下午,那時我還上學,正在宿舍房間翻閒書,一位常在我們房間「屈蛇」的師兄忽然撞開房門,萬分激動地向我伸出右手,要我趕快緊緊握住。我不知道他到底在搞什麼鬼,只好依言照做,和他握手。然後他就亢奮地問:「你知道你剛剛握的是怎麼樣的一隻手嗎?你明白這隻手的意義?」我當然不明白,於是他就解釋:「這可是一隻二十分鐘前才握過高敏和伏明霞的手!」原來,那天是剛在巴塞隆納奧運會載譽歸國的中國跳水隊訪問中文大學的日子,我這個師兄跑去湊熱鬧,不只看他們表演,還要擠在前排搶着跟奧運冠軍握手。那個下午,他手舞足蹈,口沫四濺的興奮情狀,直至今日,依然歷歷在目。
為什麼我會從故宮分館一下子聯想到如此一件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往事?那是因為中國奧運代表團就和故宮一樣,在政治上皆是中央送給香港人的「大禮」,加上征空英雄楊利偉,以及人見人愛的大熊貓,全都有着意在言外的統戰作用。他們被送來香港親善市民,不涉表面政治,專指人心,試圖以文化和感性達到「中港一家親」的效果。今天在中文大學念書的學弟學妹據說以「本土」為尚,可能很難體會當年我那位師兄的心境。沒錯,若依今日標準,他是個百分百的大中華膠;可他同時還是「華叔」司徒華先生的支持者,八九之後每年都去維園高喊「結束一黨專政」。在當日而言,他算是個政治上很「進步」的人了,當然知道那類「大禮」的意味。饒是如此,他也還是會為了中國健兒在體壇上的表現而驕傲,也還是會為了握了那麼幾個手而高興得睡不着覺。這段白頭宮女般的回憶,說明這類中央大禮曾經在政治上是不敏感的。一個人可以一方面討厭共產黨政權,另一方面卻又歡迎共產黨政權送下來的「非政治」大禮,完全沒有矛盾。
但在過去這幾年,中港關係漸趨緊張,極端本土主義興起,這類大禮就開始顯得不是那麼「非政治」了。中國奧運代表團仍然四年一度崔護重來,只是人面桃花,除非組織動員,否則再難見到本土青年那種自發的熱情擁戴。故宮博物館一事必須放在這個背景來考慮,在這一份份南下大禮接連色淡,甚至引發部份本土人士不滿的今天,故宮本來是個嶄新的,政治上依然中性的豪華大禮,大可發揮溫和統戰之功,潛移默化地讓香港市民欣賞及體認中華文化之博大高妙。可是在林鄭月娥充滿「智慧」的處理之下,它卻成了個反面教材,政治意義超過了文化意義,尚未建館就已陣亡,徹底淪為預先失效的統戰敗筆。林鄭月娥在這事上不只無辜牽連了備受尊重的嚴迅奇先生,讓這位全球知名的建築師登上《壹週刊》封面;還賠上了趙廣超兄及其工作室的清譽,讓他們在不知底細的情況下「被配合宣傳」,創作地鐵故宮壁。看見這兩位朋友的遭遇,我真的非常難過。
「靳叔」靳埭強先生是我衷心敬愛的老前輩,胡恩威兄是我曾經合作多年的老朋友,當年我們都曾在西九文化區發展的最初階段上花過不少力氣,我知道他們現在都贊成在西九開設故宮分館,都相信文化可以超越政治。箇中是非,論者已眾,我不在此贅言。我想指出的是使得這事由「好事變壞事」,從「文化變成政治」的,並非什麼外間鬧哄哄的政治爭論,而是無視政治爭論的林鄭月娥。
這幾年的中港爭議他不可能沒感覺,前述各項大禮失效的情形他不可能毫不知情,否則他就連最基本的政治常識也都不具備了。在知曉民情、瞭解目前中港關係非常微妙的情形底下,收到故宮分館這麼一件大禮,理應handle with care,發揮高超的政治智慧才是。結果他的判斷卻是將它藏在秘室,以他最壇長的大內技倆,兜過重重制度關卡,直到最後生米快要煮成熟飯,才將它端上飯桌。於是原本一件「好事」莫名其妙地沾上了陰謀色彩,好像真有什麼很告不得人的隱情。眾多反對者批判她迴避諮詢,隻手遮天地顛覆了西九原有藍圖。在我看來,這個程序問題帶來的卻是另一重政治問題,那就是又毀掉了一個中央大禮,替本就脆弱的中港關係又加上一道新裂痕。上個月,配合宣傳故宮分館的故宮壁被人變成重演坦克車隊開進天安門廣場的背景;幾年後,正式面世的故宮分館大概會成為文化中心「飛翔法國人」雕塑之外,另一個悼念六四的聖地。你叫當初存心送下文化大禮的那批北京大員情何以堪?
林鄭月娥辯稱,之所以把故宮弄得這麼神秘,正是因為社會上的氣氛不對,這就是他的政治水平了。其實你循規蹈矩,正正常常地花時間花工夫做諮詢,根本不會為一般市民沒有惡感的故宮帶來什麼尷尬。恰恰相反,真正高段位的好手,說不定還會藉着諮詢的名義,不斷安排北京故宮藏品來港輪番特展,配上一連串活動,讓市民小嚐未來故宮滋味;甚至游說上海、遼寧等內地其它第一流的博物館借出珍藏,匯聚香江,真把香港故宮做成一個舉世無雙的「小中華」;如此便能最大化故宮的大禮效用,將漫長的諮詢過程變成中華文化軟實力的教化課。不過一貫「強勢」,不屑與市民囉嗦的林鄭月娥,又那會想得到這種鼓動市民參與的軟銷戰術呢?
故宮西九分館事件的最大教訓,就是機關算盡的內幕政治操作永遠取代不了需要視野和胸懷的真正政治智慧。林鄭月娥就是一個徒具權謀手段,政治智慧闕如的人辦,她近乎本能的技倆,摧毀掉了一個可以提升港人「中國情懷」的計劃。袞袞建制諸公,這就是你們口中那個將來可以對付港獨,促成社會和諧穩定的「真命天子」嗎?
後來的事我們都記得,曾俊華拒絕回答議員提問,只是呆滯照讀事先備好的聲明,導致立法會休會。然後一向政治掛帥的梁振英忽然溫和,表示那些議員即便正遭DQ,官員也「不致於」要走到不理會他們的地步。而林鄭月娥更是打倒昨日的我,改變政策,即日下午就宣佈了不同的作法。於是便有了林鄭月娥自稱要由他「執手尾」的結果。假設曾俊華當天真的很有「智慧」,坐在那些資格受到挑戰的議員對面,有問必答,有講有笑,接下來又會發生什麼事呢?恐怕就是特首加上政務司司長,一起批評曾俊華不守紀律,不跟大隊,破壞政府團隊的共識。然後某些報刊和評論家,再將它擴大衍義為曾俊華政治軟弱的另一明證。由此可見,這是一個曾俊華無論怎麼決斷都要挨罵的情景。想得出這種計謀的人,怎麼可能愚蠢?事實上,光從過去幾個月的表現來看,林鄭月娥可能不懂得去那裏買廁紙,和怎樣應對職業乞丐這類庶民生活常識;但他一定精熟在傳媒放風會上暗箭傷人等各種高來高去的大內政治技巧。但這類技倆真是今日香港特首最最需要的「政治智慧」嗎?
且重頭從西九故宮一案說起,目睹圍繞着西九故宮分館的爭論,我不能不想起一九九二年秋天的一個下午,那時我還上學,正在宿舍房間翻閒書,一位常在我們房間「屈蛇」的師兄忽然撞開房門,萬分激動地向我伸出右手,要我趕快緊緊握住。我不知道他到底在搞什麼鬼,只好依言照做,和他握手。然後他就亢奮地問:「你知道你剛剛握的是怎麼樣的一隻手嗎?你明白這隻手的意義?」我當然不明白,於是他就解釋:「這可是一隻二十分鐘前才握過高敏和伏明霞的手!」原來,那天是剛在巴塞隆納奧運會載譽歸國的中國跳水隊訪問中文大學的日子,我這個師兄跑去湊熱鬧,不只看他們表演,還要擠在前排搶着跟奧運冠軍握手。那個下午,他手舞足蹈,口沫四濺的興奮情狀,直至今日,依然歷歷在目。
為什麼我會從故宮分館一下子聯想到如此一件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往事?那是因為中國奧運代表團就和故宮一樣,在政治上皆是中央送給香港人的「大禮」,加上征空英雄楊利偉,以及人見人愛的大熊貓,全都有着意在言外的統戰作用。他們被送來香港親善市民,不涉表面政治,專指人心,試圖以文化和感性達到「中港一家親」的效果。今天在中文大學念書的學弟學妹據說以「本土」為尚,可能很難體會當年我那位師兄的心境。沒錯,若依今日標準,他是個百分百的大中華膠;可他同時還是「華叔」司徒華先生的支持者,八九之後每年都去維園高喊「結束一黨專政」。在當日而言,他算是個政治上很「進步」的人了,當然知道那類「大禮」的意味。饒是如此,他也還是會為了中國健兒在體壇上的表現而驕傲,也還是會為了握了那麼幾個手而高興得睡不着覺。這段白頭宮女般的回憶,說明這類中央大禮曾經在政治上是不敏感的。一個人可以一方面討厭共產黨政權,另一方面卻又歡迎共產黨政權送下來的「非政治」大禮,完全沒有矛盾。
但在過去這幾年,中港關係漸趨緊張,極端本土主義興起,這類大禮就開始顯得不是那麼「非政治」了。中國奧運代表團仍然四年一度崔護重來,只是人面桃花,除非組織動員,否則再難見到本土青年那種自發的熱情擁戴。故宮博物館一事必須放在這個背景來考慮,在這一份份南下大禮接連色淡,甚至引發部份本土人士不滿的今天,故宮本來是個嶄新的,政治上依然中性的豪華大禮,大可發揮溫和統戰之功,潛移默化地讓香港市民欣賞及體認中華文化之博大高妙。可是在林鄭月娥充滿「智慧」的處理之下,它卻成了個反面教材,政治意義超過了文化意義,尚未建館就已陣亡,徹底淪為預先失效的統戰敗筆。林鄭月娥在這事上不只無辜牽連了備受尊重的嚴迅奇先生,讓這位全球知名的建築師登上《壹週刊》封面;還賠上了趙廣超兄及其工作室的清譽,讓他們在不知底細的情況下「被配合宣傳」,創作地鐵故宮壁。看見這兩位朋友的遭遇,我真的非常難過。
「靳叔」靳埭強先生是我衷心敬愛的老前輩,胡恩威兄是我曾經合作多年的老朋友,當年我們都曾在西九文化區發展的最初階段上花過不少力氣,我知道他們現在都贊成在西九開設故宮分館,都相信文化可以超越政治。箇中是非,論者已眾,我不在此贅言。我想指出的是使得這事由「好事變壞事」,從「文化變成政治」的,並非什麼外間鬧哄哄的政治爭論,而是無視政治爭論的林鄭月娥。
這幾年的中港爭議他不可能沒感覺,前述各項大禮失效的情形他不可能毫不知情,否則他就連最基本的政治常識也都不具備了。在知曉民情、瞭解目前中港關係非常微妙的情形底下,收到故宮分館這麼一件大禮,理應handle with care,發揮高超的政治智慧才是。結果他的判斷卻是將它藏在秘室,以他最壇長的大內技倆,兜過重重制度關卡,直到最後生米快要煮成熟飯,才將它端上飯桌。於是原本一件「好事」莫名其妙地沾上了陰謀色彩,好像真有什麼很告不得人的隱情。眾多反對者批判她迴避諮詢,隻手遮天地顛覆了西九原有藍圖。在我看來,這個程序問題帶來的卻是另一重政治問題,那就是又毀掉了一個中央大禮,替本就脆弱的中港關係又加上一道新裂痕。上個月,配合宣傳故宮分館的故宮壁被人變成重演坦克車隊開進天安門廣場的背景;幾年後,正式面世的故宮分館大概會成為文化中心「飛翔法國人」雕塑之外,另一個悼念六四的聖地。你叫當初存心送下文化大禮的那批北京大員情何以堪?
林鄭月娥辯稱,之所以把故宮弄得這麼神秘,正是因為社會上的氣氛不對,這就是他的政治水平了。其實你循規蹈矩,正正常常地花時間花工夫做諮詢,根本不會為一般市民沒有惡感的故宮帶來什麼尷尬。恰恰相反,真正高段位的好手,說不定還會藉着諮詢的名義,不斷安排北京故宮藏品來港輪番特展,配上一連串活動,讓市民小嚐未來故宮滋味;甚至游說上海、遼寧等內地其它第一流的博物館借出珍藏,匯聚香江,真把香港故宮做成一個舉世無雙的「小中華」;如此便能最大化故宮的大禮效用,將漫長的諮詢過程變成中華文化軟實力的教化課。不過一貫「強勢」,不屑與市民囉嗦的林鄭月娥,又那會想得到這種鼓動市民參與的軟銷戰術呢?
故宮西九分館事件的最大教訓,就是機關算盡的內幕政治操作永遠取代不了需要視野和胸懷的真正政治智慧。林鄭月娥就是一個徒具權謀手段,政治智慧闕如的人辦,她近乎本能的技倆,摧毀掉了一個可以提升港人「中國情懷」的計劃。袞袞建制諸公,這就是你們口中那個將來可以對付港獨,促成社會和諧穩定的「真命天子」嗎?
2017年2月3日星期五
梁文道:改變一個國家的廚師(廚師可信過總統二之一)
【飲食男女】既然說過「Central」和他的主廚Virgillio Martinez,當然不能不說他的舊老闆Gaston Acurio(Virgillio Martinez曾經在後者一家餐廳工作),畢竟是他改變了整個秘魯的餐飲業,並且使得秘魯菜成為今天享譽國際的一種食制。要介紹Gaston Acurio在秘魯食壇的地位,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套一句當地人的講法:「秘魯的現代史可以分成兩個階段,一個是『BG』(Gaston之前),另一個是『AG』(Gaston之後)。你沒看錯,不只是飲食業的歷史,而且是在整段秘魯的當代史裏頭,這位大廚都擁有一份他人不及,劃時代的影響力。是這個年輕的時候在西班牙學法律,後來不隨父母意旨當律師,跑到巴黎藍帶學院學廚的五十歲男子,一手扭轉了全世界對秘魯菜的看法,同時使得廚師在秘魯成為一種體面的專業。
現在就連香港也到處都有餐廳供應「秘魯魚生」(ceviche)這道菜,似乎它是一種很不錯,很值得仿效的烹調手法。但十幾年前不是這樣的,那時別說國外,就連秘魯自己人都覺得它只不過是種不登大雅之堂的小吃罷了。當年的秘魯人不以為自己的國家有美食可言,招待外國來的貴客,多半會把他們帶到法國餐廳;要是客人堅持要試試傳統秘魯風味,那可能尷尬了,因為那都是街頭烤牛心之類的小攤,又或者賣燒雞焗薯的老派街坊餐館,很見不得人。
一開始,Gaston Acurio也是這麼想的,所以剛從巴黎回來的他最早做的是法國菜。不過做了一兩年之後,他就不甘心了,因為他知道秘魯是個文化上非常多元的地方,從意大利到中國,各地移民帶來的烹飪傳統早已融入本土,為甚麼他就不能把自己從小吃到大的那些菜式混進精緻高級的法國菜裏頭呢?更讓他不服的是食材,明明自己的國家就有數不盡的好東西,為甚麼要綁住自己的手腳,放着那麼多秘魯人都認不全的蔬果不用,卻要遷就法國飲食的傳統限制材料的範圍?於是他一點點地把黃辣椒加進自己的創作,甚至將「秘魯魚生」放進菜單,代替原有的魚肉Mousse。
終於,他和他德裔太太開辦的「Astrid y Gaston」成了一間徹底的秘魯餐廳,而且是以前沒人聽說過的秘魯fine dining餐廳。配合彼時全球方興未艾的飲食熱潮,以及在南美洲而言成長得最穩定的秘魯經濟,他成了人們所說的「名廚」(celebrity chef),上電視做節目,在報刊上寫專欄,檔次不同的分店開了一間又一間,甚至衝出秘魯(直至今日,他已在全世界擁有四十多家餐館)。但他和一般的明星廚師不同,他是個有使命感的人。於是他發起運動,與全國各地的農夫漁民合辦大展,向國民展示秘魯食材的風貌。他和大學合作,研究更好更環保的種植方式,探索工業化捕魚對海洋生態的影響。更重要的是他辦學校,引入自己當年在藍帶學到的訓練系統,教導學生更精細更科學的廚藝知識。他教出來的學生,他帶出來的廚師,不只遍佈全國,還受到世界各地的歡迎;到處都有人想開秘魯餐館,想請秘魯來的廚師,他們最後一定都會找到Gaston Acurio,以及他所主持的「少林寺」。
從前,他為了追逐自己的夢想,放棄法律專業,必須冒着得罪雙親的風險。現在,秘魯的中產家長卻會勸告子女,法律有甚麼唸的,學廚才是體面的行業。這不是玩笑,今天的秘魯人真的認為廚師是最好搵最有社會地位的專業,去到Party話自己做廚,威過話自己做銀行。這一切,只不過是十幾年之間的事。
現在就連香港也到處都有餐廳供應「秘魯魚生」(ceviche)這道菜,似乎它是一種很不錯,很值得仿效的烹調手法。但十幾年前不是這樣的,那時別說國外,就連秘魯自己人都覺得它只不過是種不登大雅之堂的小吃罷了。當年的秘魯人不以為自己的國家有美食可言,招待外國來的貴客,多半會把他們帶到法國餐廳;要是客人堅持要試試傳統秘魯風味,那可能尷尬了,因為那都是街頭烤牛心之類的小攤,又或者賣燒雞焗薯的老派街坊餐館,很見不得人。
一開始,Gaston Acurio也是這麼想的,所以剛從巴黎回來的他最早做的是法國菜。不過做了一兩年之後,他就不甘心了,因為他知道秘魯是個文化上非常多元的地方,從意大利到中國,各地移民帶來的烹飪傳統早已融入本土,為甚麼他就不能把自己從小吃到大的那些菜式混進精緻高級的法國菜裏頭呢?更讓他不服的是食材,明明自己的國家就有數不盡的好東西,為甚麼要綁住自己的手腳,放着那麼多秘魯人都認不全的蔬果不用,卻要遷就法國飲食的傳統限制材料的範圍?於是他一點點地把黃辣椒加進自己的創作,甚至將「秘魯魚生」放進菜單,代替原有的魚肉Mousse。
終於,他和他德裔太太開辦的「Astrid y Gaston」成了一間徹底的秘魯餐廳,而且是以前沒人聽說過的秘魯fine dining餐廳。配合彼時全球方興未艾的飲食熱潮,以及在南美洲而言成長得最穩定的秘魯經濟,他成了人們所說的「名廚」(celebrity chef),上電視做節目,在報刊上寫專欄,檔次不同的分店開了一間又一間,甚至衝出秘魯(直至今日,他已在全世界擁有四十多家餐館)。但他和一般的明星廚師不同,他是個有使命感的人。於是他發起運動,與全國各地的農夫漁民合辦大展,向國民展示秘魯食材的風貌。他和大學合作,研究更好更環保的種植方式,探索工業化捕魚對海洋生態的影響。更重要的是他辦學校,引入自己當年在藍帶學到的訓練系統,教導學生更精細更科學的廚藝知識。他教出來的學生,他帶出來的廚師,不只遍佈全國,還受到世界各地的歡迎;到處都有人想開秘魯餐館,想請秘魯來的廚師,他們最後一定都會找到Gaston Acurio,以及他所主持的「少林寺」。
從前,他為了追逐自己的夢想,放棄法律專業,必須冒着得罪雙親的風險。現在,秘魯的中產家長卻會勸告子女,法律有甚麼唸的,學廚才是體面的行業。這不是玩笑,今天的秘魯人真的認為廚師是最好搵最有社會地位的專業,去到Party話自己做廚,威過話自己做銀行。這一切,只不過是十幾年之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