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正當中國為了南海問題和一些國家鬧得不可開交,一大堆人要被逼着排隊表態自己吃不吃肯德基的時候,我偶而看到了一個註定不會被太多人注意的國際花邊新聞,原來芬蘭在今年的12月6日就要慶祝它獨立一百週年的大日子了,身為鄰國,挪威打算送給它的鄰邦一份非常特別的禮物。那是一座海拔一千三百二十四米高的山峰,正好就在兩國邊境附近,目前屬於挪威領土,只要兩國重劃邊界線,把它劃給芬蘭,那它立刻就會變成芬蘭這個萬湖之國的第一高峰了。這個想法來自一份挪威的政府測量師,他是個地質學家,上世紀七十年代他在考察國境北方的山脈環境時,發現挪威和芬蘭的國界劃得很不合理。一座大部份處在芬蘭境內的山脈突出了一小塊在挪威這邊,而這一小塊恰好是這座山脈的最高點,兩個國家在這山脈上的邊界則是一道與任何地質環境無關的抽象直線。他說:「這對芬蘭來講實在是太不公平了,目前它的最高點甚至不是一座恰當的山峰」。挪威政府接受了這個建議,正在研究相關法律問題,一旦釐清,挪威首相表示,他們就會割讓出大概0.015平方公里的土地。他們希望這個友善的舉動,會讓芬蘭人覺得開心,鞏固他們兩國的關係。
我說這個故事不是為了影射甚麼,我要說的就是歐洲。
這種新聞也只有發生在歐洲,尤其北歐,大家才不會覺得它是大事,才會把它放進一個茶餘飯後的空檔裏頭,當成某個地方的小狗走失三天之後回到主人身邊之類的新聞花絮。因為在我們所有人的心目當中,北歐那幾個國家就是這個樣子,發達、進步、文明、友善,而且樂於以和平姿態介入國際事務,一個北歐國家主動把一座山峰割讓給鄰邦,這又有什麼好奇怪的呢?但假如它是發生在泰國和柬埔寨之間,發生在美國和墨西哥之間,甚至是中國和任何一個鄰邦之間呢?
世界並不太平,尤其歐洲,人人都說它快完蛋了。英國公投退出歐盟,法國和德國遭遇幾近無日無之的恐怖襲擊,大量帶着不同信仰的難民湧入這片大陸,更不要說從希臘開始的一連串足以推垮整個歐盟的債務危機了,這確實是個危機四伏的地方。或許是我太過天真,我始終覺得,越是在這種時刻,我越能欣賞作為一種理念的歐洲。
我是個唸哲學的人,知道歐洲哲學總是伴隨着一連串的現實問題,特別是在已知秩序面臨崩潰的關鍵年代,就會有人提出一些也許得等到百年之後才有人懂得欣賞珍惜的重要觀念。公元三世紀,西羅馬帝國支解之勢已成,聖奧古斯丁告訴大家不要只把目光放在俗世的帝國,因為還有一座能夠透過普世教會體現出來的上帝之城。果然,在世上的帝國滅亡之後,是拉丁文和一座座的教堂與修道院分別在非物質以及物質層面勾勒出了今日歐洲的地景。
然後是宗教戰爭。現在的天主教徒與基督教徒實在無法想像,幾百年前他們的先人怎麼可能為了一尊聖母像或是一段經文的詮解而隨意發生戰爭,放火把人活活燒死。如今遊覽德語地區,一切看起來古色古香,彷彿自天地初開就已經存在的城鎮幾乎都是十六世紀之後的遺物,因為此前的建築大部份都毀於綿延數十年的教派衝突,不留片瓦。就是在這種時刻,笛卡爾和霍布斯繪出了現代科學和政治的基礎原則,讓人明白理性的思考是評斷一切事物的準繩,建立在人民授權之上的主權國家之必要。
法國大革命爆發,家族治理的王朝天下宛如即將傾倒的大廈,革命戰火燃遍全歐。很多人都必須抉擇,自己應該站在什麼立場,應該加入那一方勢力,甚至是要不要逃亡。可是康德與晚他一輩的黑格爾卻能抽離地把眼前局勢當成一樁歷史事件來思考,由此想像出世界歷史的走向,乃至於一個覆蓋整個人類的永久和平的理想國度。
最後是歐盟,我們天天在新聞上頭看到它的壞消息,很容易就會忘記這是一場多麼了不起的思想實驗。這是一塊直到二十多年前還被冷戰分割的地方,一塊直到七十年前還被仇恨和憤怒拖下地獄的戰區,一個幾乎從來沒有停止過彼此爭鬥、屠殺,並且以武力殖民整個地球的暴力發動機。且看今天受益於「伊拉斯謨計劃」(Erasmus Programme)的那幾百萬「伊拉斯謨世代」年輕人,他們在阿姆斯特丹騎着單車,用英語和法語交談,喝自己水壺裏裝的水,計劃未來在德國一家企業工作,又或者回到葡萄牙開一家小公司碰碰運氣。沒錯,他們的前途未必光明,歐洲有大把國家的年輕人失業率達到百分之五十。但我想說的是,你能想像這批人會同意為了宗教,乃至於任何意識型態和國境的糾紛而發動一場戰爭嗎?他們會同意針對信仰、種族,以及性取向的所有制度與非制度化的歧視嗎?他們會認為人類造成的氣候變遷是一種左派揑造的騙局嗎?他們能夠理解美國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想讓特朗普當上總統的原因嗎?
這是現代國族主義的源生地之一,同時卻又率先試着放棄國族主義。它是又一次的觀念創造與冒險,但並不完全離地;因為沒有國界,或者國界不重要的現實早就擺在眼前了。假如北歐的故事多少會因為北歐的獨特條件而染上一層童話色彩,我們接下來再談談德法邊境上的現實。
2016年7月31日星期日
2016年7月29日星期五
梁文道:維京人的肉骨頭(食物的高級之二)
【飲食男女】小時候看卡通片,常常見到海盜(尤其是戴着牛角帽的維京人海盜)在一場成功的劫掠,又或者關鍵的勝仗之後,舉行慶功盛宴對着餐桌大快朵頤的場面。我總是好奇,他們吃的喝的到底是甚麼東西,讓他們爽得手舞足蹈。
當時以為他們那些杯子裏頭裝的是某種非常美味的果汁,可能要比可樂汽水好喝得多,後來我當然曉得,那其實是酒,而且不見得是好酒。那他們手上那一大塊要用兩隻手才拿得住的肉又是甚麼肉呢?看樣子有點像雞腿,明顯有根骨頭貫穿在肉的中間,可這條雞腿又未免太大了一些。
說它是排骨嘛,那塊肉圓滾肥脹,卻和我們小時候平日所見的中式排骨大不相同。看起來十分誘人的這塊大肉骨究竟是甚麼玩意呢?現實到底不是動畫,動畫裏頭海盜吃的肉其實只存在於動畫當中。但動畫也不完全說謊,後來我聽說維京人確實是支肉吃得很多的民族。並且他們的盛宴就和動畫所反映的那種兒童對於派對的想像一樣,真的就是大杯酒大塊肉,有很多很多的食物,分量大得填滿一張桌子,可是每樣食物都不會精緻複雜得超出兒童的認知程度。
簡單地說,在他們平常吃的東西,與特殊時刻食用的菜餚之間,並沒有太大的區別;其異往往只在數量多寡而已。他們沒有所謂的「高級料理」。這是我們中國人,甚至歐亞大陸上的主要文明都很難理解的一件事,原來世界上還有如此社會,居然沒有特殊的、非日常的精緻烹飪。難道他們過年過節,結婚喪禮,都不會特地費功夫做一些和平日吃的不一樣的食物嗎?
這是人類學家古迪(Jack Goody)經典論著《烹飪、菜餚,與階級》(Cooking Cuisine and Class)的研究主題:食物分化和階級的複雜關係。雖然這是一本複雜的書,不過我們還是能夠非常簡化地從中抽出一些論斷,其中一條就是社會愈平等,關於食物的種類、烹調、處理,以及呈現方式,也就愈不分化。
在古迪長期考察的非洲加納的一個民族裏頭,「至少就菜餚而言,沒有哪個傳統酋長過着和國家其他成員極其不同的生活方式。儘管他們有更多食物,但卻是同種食物,只有在肉類的分配上才有一些差異。與部落裏的家族長輩一樣,酋長有權擁有被屠宰動物特別的一部分,並非一切都屬於特定的接受者(接受者必須表現出年長身份所要求的慷慨),但是他肯定獲得了主要部分」。儘管這是個有酋長有國王的社會,可是掌權階級吃的東西卻和一般子民沒有太大差異。
他們甚至不注意日常與非日常的區別:「如果每天幾乎沒有甚麼變化,每周的膳食也就必然極少變化,除了在節日吃肉之外,沒有吃特別食物的特別日期。變動是季節性的,但即使如此,最重要的變化也是數量方面的,在年底可獲得的食物沒有那麼多。」維京人大抵也是如此,吃得簡單,難怪直到近年新派北歐菜餚興起之前,一直沒聽說過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和冰島這些地方有甚麼像樣的飲食。可是這種現象的另一面,就是他們擁有一個相對平等的社會,人與人之間不存在巨大的階層差異。莫非想要吃得好,就一定得同時接受冷酷的社會現實?
當時以為他們那些杯子裏頭裝的是某種非常美味的果汁,可能要比可樂汽水好喝得多,後來我當然曉得,那其實是酒,而且不見得是好酒。那他們手上那一大塊要用兩隻手才拿得住的肉又是甚麼肉呢?看樣子有點像雞腿,明顯有根骨頭貫穿在肉的中間,可這條雞腿又未免太大了一些。
說它是排骨嘛,那塊肉圓滾肥脹,卻和我們小時候平日所見的中式排骨大不相同。看起來十分誘人的這塊大肉骨究竟是甚麼玩意呢?現實到底不是動畫,動畫裏頭海盜吃的肉其實只存在於動畫當中。但動畫也不完全說謊,後來我聽說維京人確實是支肉吃得很多的民族。並且他們的盛宴就和動畫所反映的那種兒童對於派對的想像一樣,真的就是大杯酒大塊肉,有很多很多的食物,分量大得填滿一張桌子,可是每樣食物都不會精緻複雜得超出兒童的認知程度。
簡單地說,在他們平常吃的東西,與特殊時刻食用的菜餚之間,並沒有太大的區別;其異往往只在數量多寡而已。他們沒有所謂的「高級料理」。這是我們中國人,甚至歐亞大陸上的主要文明都很難理解的一件事,原來世界上還有如此社會,居然沒有特殊的、非日常的精緻烹飪。難道他們過年過節,結婚喪禮,都不會特地費功夫做一些和平日吃的不一樣的食物嗎?
這是人類學家古迪(Jack Goody)經典論著《烹飪、菜餚,與階級》(Cooking Cuisine and Class)的研究主題:食物分化和階級的複雜關係。雖然這是一本複雜的書,不過我們還是能夠非常簡化地從中抽出一些論斷,其中一條就是社會愈平等,關於食物的種類、烹調、處理,以及呈現方式,也就愈不分化。
在古迪長期考察的非洲加納的一個民族裏頭,「至少就菜餚而言,沒有哪個傳統酋長過着和國家其他成員極其不同的生活方式。儘管他們有更多食物,但卻是同種食物,只有在肉類的分配上才有一些差異。與部落裏的家族長輩一樣,酋長有權擁有被屠宰動物特別的一部分,並非一切都屬於特定的接受者(接受者必須表現出年長身份所要求的慷慨),但是他肯定獲得了主要部分」。儘管這是個有酋長有國王的社會,可是掌權階級吃的東西卻和一般子民沒有太大差異。
他們甚至不注意日常與非日常的區別:「如果每天幾乎沒有甚麼變化,每周的膳食也就必然極少變化,除了在節日吃肉之外,沒有吃特別食物的特別日期。變動是季節性的,但即使如此,最重要的變化也是數量方面的,在年底可獲得的食物沒有那麼多。」維京人大抵也是如此,吃得簡單,難怪直到近年新派北歐菜餚興起之前,一直沒聽說過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和冰島這些地方有甚麼像樣的飲食。可是這種現象的另一面,就是他們擁有一個相對平等的社會,人與人之間不存在巨大的階層差異。莫非想要吃得好,就一定得同時接受冷酷的社會現實?
2016年7月24日星期日
梁文道:噪音、市聲、主旋律
【蘋果日報】假如住家樓下有間酒吧,它不只賣酒,而且三不五時舉辦音樂演出,並且還是音量澎湃的搖滾,往往搖至午夜方休。我想我大概是要投訴的,或者向相關部門告狀,又或者找一個活躍的區議員,讓他「為民請命」,設法停止那擾人的樂聲,甚至乾脆趕走那間閒雜人等出出入入的可惡夜店。這難道不是最正常、最典型的香港人反應嗎?我們投訴公園裏頭老人家的卡拉OK;投訴工廠大廈裏頭不做迷你倉,偏偏搞什麼獨立音樂展演的俱樂部;投訴旺角鬧市抱着一把結他彈唱的青年太過擾民;還要投訴木棉為什麼年年開花,老樹的樹根又為什麼長得那麼繁茂。一世人沒有投訴過什麼,簡直就算不上是個守秩序懂規矩的真正香港人。
但是,音樂人黃津珏卻在他的新書《拆聲》裏頭質疑常識,問了這麼一條古怪的問題:「為什麼起樓打樁又可以?」是呀,活在香港,從來不可能企盼耳根清淨。但我們都有一套針對聲響的分類秩序,能夠自動把隔鄰家中TVB電視劇的對話、馬路上巴士埋站離站的引擎響動、地鐵車廂當中旁若無人的電話獨白,當然還有拆樓起樓時的地盤撞擊,全都歸作不可避免、自然而然的「市聲」。相反地,音樂就不同了,尤其是活人現場演出的音樂。不管你是黎明,還是一隊不知名的地下樂隊,都必須接受《噪音管制條例》第五條的規管。黃津珏解釋道:「任何時間,在住所或公眾地方因奏玩樂器而發出聲音,任何人認為該聲音擾人,即屬犯罪。即是說,如果該名警員熟悉法律,便不用說聲音『超過聲浪』,可以直接說『我覺得你好煩』,或者『今日心情唔好唔想聽音樂』,就可以拉人,完全無關聲浪大小。」音樂如此可厭,乃至於「2011年,葵涌一工業大廈天台舉行免費音樂會,警方竟然出動防暴盾牌與警棍掃蕩,拘四人,警方一度研究加控音樂會觸犯消防及公共娛樂條例,最後只以噪音條例控告三人,並在法庭無罪釋放,剩餘一人因在場與防暴警察辯論而被控阻差辦公……」。
在讀着黃津珏這部文集的時候,我不停想起接近三十年前,剛回香港沒多久的音樂家龔志成在一節當代音樂入門課上給出的其中一種音樂定義:「音樂就是有組織的聲音」。我還記得那節課的重點是美國作曲家約翰˙凱基(John Cage),談到了他對「寂靜」的看法(『他說從來沒有寂靜這回事』),也談到了他怎樣把環境中的噪音組織成作品的實驗,然後我們就開始討論噪音與音樂的分別。如果有組織的聲音就是音樂,那麼很有節奏感的打樁聲算不算是音樂?假如「組織」指的是有意識的刻意經營,那麼一個飛車仔故意改裝他的辣車,讓它在發動的時候來幾下咆哮,這又是不是音樂呢?要是「組織」聲音的人必須有音樂訴求、美學素養,經過這種人有意弄出來的聲音才稱得上是音樂的話;誰有資格去斷定什麼叫做「音樂訴求」和「美學素養」?他又該依據哪些準則來說明這麼抽象的條件呢?
當然這還是文化的問題,不同的文化自有自己的準繩來界分音樂與噪音。比方香港,我們把音樂當成噪音來管制,反而起樓打樁不算噪音,至少它是不必面對檢控,想投訴也無從入手的噪音。不過也不能把話說得這麼絕對,因為一般意義下的音樂,並非任何時候都會被香港人當作必去之而後快的噪音。例如電梯、餐廳,以及商場裏頭的背景音樂,我們不討厭它們,也沒想過要投訴它們。原因可能是這些地方各有業權,輪不到我們抱怨(雖然我們是被人當成國王的消費者);也可能是我們習慣了,覺得它們自然,天生就屬於播放它們的空間,猶如我們習慣電話鈴聲、汽車,和打樁。
噪音,抑或不是噪音,於是也和舞台與場所相關。這讓我想起了近幾年從大陸開始流行的一個政治語彙:「主旋律」。凡是官方說出來的話,凡是官方表達的聲音,以及一切符合這些聲音的迴響,概可稱之為「主旋律」。「旋律」自然也是個和音樂相關的詞語,所以能夠由此推論,但凡官方的就是好聽的、悅耳的。相對於這種有腔有調的好音樂,則是非由官方主宰的噪音雜響。難怪每當在指斥民間抗議示威的時候,政府發言人又或者官控媒體,總會語帶輕蔑地稱之為「噪音」了。
再講下去便是政治了。黃津珏是個活躍的音樂人,也是個活躍的「保育份子」和「社運人士」,他談音樂往往離不開政治。這種人很麻煩,有時候會被人批評「你好好一個玩音樂的,何必瞎搞政治。」在很多人心目中,音樂乃至一切藝術,都不應該涉及政治。不只是外行受眾這麼想,玩音樂的圈內人也是一樣。且看黃津珏的經驗:「當年與觀塘band友等人組織『自然活化合作社』,抗衡政府的活化工廈政策。有次如常在牛頭角地鐵站行人隧道內收反對簽名時,一名背着結他的年輕人從老遠看到我們,就發足繞過簽名站,向着已被劃成商貿區的前工廠band房羣跑去。看到他,就想起香港人是如何討厭政治。」
那位年輕人大概沒想到,不去簽名「搞政治」,並不表示政治決策下的規劃不會搞到他。正如好些批判某幾位歌手「在音樂之外瞎搞政治」的大陸朋友,他們可能也從來不覺得音樂人登上「春晚」舞台是在「搞政治」。因為主旋律的舞台早已不知不覺地被大家看成是「非政治」的了,唯有在那舞台之外的聲音才叫做政治和噪音。同理,打樁不是噪音,音樂才是。
但是,音樂人黃津珏卻在他的新書《拆聲》裏頭質疑常識,問了這麼一條古怪的問題:「為什麼起樓打樁又可以?」是呀,活在香港,從來不可能企盼耳根清淨。但我們都有一套針對聲響的分類秩序,能夠自動把隔鄰家中TVB電視劇的對話、馬路上巴士埋站離站的引擎響動、地鐵車廂當中旁若無人的電話獨白,當然還有拆樓起樓時的地盤撞擊,全都歸作不可避免、自然而然的「市聲」。相反地,音樂就不同了,尤其是活人現場演出的音樂。不管你是黎明,還是一隊不知名的地下樂隊,都必須接受《噪音管制條例》第五條的規管。黃津珏解釋道:「任何時間,在住所或公眾地方因奏玩樂器而發出聲音,任何人認為該聲音擾人,即屬犯罪。即是說,如果該名警員熟悉法律,便不用說聲音『超過聲浪』,可以直接說『我覺得你好煩』,或者『今日心情唔好唔想聽音樂』,就可以拉人,完全無關聲浪大小。」音樂如此可厭,乃至於「2011年,葵涌一工業大廈天台舉行免費音樂會,警方竟然出動防暴盾牌與警棍掃蕩,拘四人,警方一度研究加控音樂會觸犯消防及公共娛樂條例,最後只以噪音條例控告三人,並在法庭無罪釋放,剩餘一人因在場與防暴警察辯論而被控阻差辦公……」。
在讀着黃津珏這部文集的時候,我不停想起接近三十年前,剛回香港沒多久的音樂家龔志成在一節當代音樂入門課上給出的其中一種音樂定義:「音樂就是有組織的聲音」。我還記得那節課的重點是美國作曲家約翰˙凱基(John Cage),談到了他對「寂靜」的看法(『他說從來沒有寂靜這回事』),也談到了他怎樣把環境中的噪音組織成作品的實驗,然後我們就開始討論噪音與音樂的分別。如果有組織的聲音就是音樂,那麼很有節奏感的打樁聲算不算是音樂?假如「組織」指的是有意識的刻意經營,那麼一個飛車仔故意改裝他的辣車,讓它在發動的時候來幾下咆哮,這又是不是音樂呢?要是「組織」聲音的人必須有音樂訴求、美學素養,經過這種人有意弄出來的聲音才稱得上是音樂的話;誰有資格去斷定什麼叫做「音樂訴求」和「美學素養」?他又該依據哪些準則來說明這麼抽象的條件呢?
當然這還是文化的問題,不同的文化自有自己的準繩來界分音樂與噪音。比方香港,我們把音樂當成噪音來管制,反而起樓打樁不算噪音,至少它是不必面對檢控,想投訴也無從入手的噪音。不過也不能把話說得這麼絕對,因為一般意義下的音樂,並非任何時候都會被香港人當作必去之而後快的噪音。例如電梯、餐廳,以及商場裏頭的背景音樂,我們不討厭它們,也沒想過要投訴它們。原因可能是這些地方各有業權,輪不到我們抱怨(雖然我們是被人當成國王的消費者);也可能是我們習慣了,覺得它們自然,天生就屬於播放它們的空間,猶如我們習慣電話鈴聲、汽車,和打樁。
噪音,抑或不是噪音,於是也和舞台與場所相關。這讓我想起了近幾年從大陸開始流行的一個政治語彙:「主旋律」。凡是官方說出來的話,凡是官方表達的聲音,以及一切符合這些聲音的迴響,概可稱之為「主旋律」。「旋律」自然也是個和音樂相關的詞語,所以能夠由此推論,但凡官方的就是好聽的、悅耳的。相對於這種有腔有調的好音樂,則是非由官方主宰的噪音雜響。難怪每當在指斥民間抗議示威的時候,政府發言人又或者官控媒體,總會語帶輕蔑地稱之為「噪音」了。
再講下去便是政治了。黃津珏是個活躍的音樂人,也是個活躍的「保育份子」和「社運人士」,他談音樂往往離不開政治。這種人很麻煩,有時候會被人批評「你好好一個玩音樂的,何必瞎搞政治。」在很多人心目中,音樂乃至一切藝術,都不應該涉及政治。不只是外行受眾這麼想,玩音樂的圈內人也是一樣。且看黃津珏的經驗:「當年與觀塘band友等人組織『自然活化合作社』,抗衡政府的活化工廈政策。有次如常在牛頭角地鐵站行人隧道內收反對簽名時,一名背着結他的年輕人從老遠看到我們,就發足繞過簽名站,向着已被劃成商貿區的前工廠band房羣跑去。看到他,就想起香港人是如何討厭政治。」
那位年輕人大概沒想到,不去簽名「搞政治」,並不表示政治決策下的規劃不會搞到他。正如好些批判某幾位歌手「在音樂之外瞎搞政治」的大陸朋友,他們可能也從來不覺得音樂人登上「春晚」舞台是在「搞政治」。因為主旋律的舞台早已不知不覺地被大家看成是「非政治」的了,唯有在那舞台之外的聲音才叫做政治和噪音。同理,打樁不是噪音,音樂才是。
2016年7月22日星期五
梁文道:食物的階級(食物的高級之一)
【飲食男女】今天所謂的「高級美食(fine dining)其實是一種很霸道的觀念。比如說韓國,最近幾年多了不少新潮的高檔餐廳,在一些英文為主的媒體裏頭被標榜為「前所未有的高級美食」。
這真是個古怪的說法,難道以前的韓國菜就沒有「高級美食」,只有平民化的大眾小菜?類似的情況也可見於泰國,甚至好些新派中餐館子,莫非我們這些地方的人從前都不曉得烹調還有高和低,美與不美的區分?後來我才曉得,原來那些飲食記者和餐飲公關所說的「高級美食」必須具有以下五個特點:
一是整頓飯必須採用一道菜接着一道菜的次序上桌,頭盤與主菜得有鮮明的差異,不可混淆,更不可以一股腦地上全。二、每道菜的分量都不能太多。三、因為這頓飯的基本單位是一人份,就算十人同桌,也不可以隨意分享共食同一道菜,每個自己顧自己,哪怕大家點的是一樣的套餐。四、擺盤精緻,反正就是不像這些地方的傳統形式,反而更像當前流行西餐風格。最後,當然環境設計必須有情調,不能像老派大酒樓那樣老套地華貴。
簡單地講,就是把韓國菜、泰國菜,以及中菜全都弄成西餐的樣子,適合有錢的孤獨美食家,以及目的往往不在食物的情侶;這樣的東西就叫做「fine dining」了。
真是謝天謝地,我們第三世界亞非拉以前還真不懂得必須把食物搞成這番模樣才算是高級。曾經,在我們的文化裏面,高級美食的定義就只不過是用料珍稀、烹製費工,以及能吃到這些東西的人不多而已。而且我們這種「高級」的歷史還十分悠久,比方說屈原這段歌詠豐收季節宮廷招魂盛宴的文字:
「五穀六仞,設菰梁只。鼎臑盈望,和致芳只。內鶬鴿鵠,味豺羮只。魂乎歸來!恣所嘗只。鮮蠵甘雞,和楚酪只。醢豚苦狗,膾苴蒪只;吳酸蒿,不沾薄只。魂兮歸來!恣所擇只!炙鴰烝鳧,煔鶉陳只;煎鰿臛雀,遽爽存只。魂乎歸來,麗以先只」。
我猜大部分現代人都不可能不靠譯註地讀懂它到底在講甚麼。很正常,因為這段文字裏頭有許多東西都是今人聞所未聞的菜餚,例如「臛雀」,這是一種雀鳥清湯。但它到底用的是哪一種雀鳥(有人認為是麻雀),做法又是怎麼樣的呢?很抱歉,我都不知道。總而言之,這不是戰國年代一般百姓的食物就是了。沒錯,在各種文化裏頭真正區隔出食物之高級與平凡的,並非上菜順序與分量多寡,而是誰有資格去吃甚麼。這是早在文明還處於搖籃狀態就已經開始,並且至今依然的定律。古代蘇美人有這麼一段諺語為證:「窮人生不如死。如果他有麵包,他就沒有鹽;如果他有鹽,他就沒有麵包;如果他有肉,他就沒有羔羊;如果他有羔羊,他就沒有肉」。
但我們能否想像,這個世界上原來還有一種地方,食物沒有高低之分,因為每個人大致平等。那樣的地方,算不算是一個烏托邦?
這真是個古怪的說法,難道以前的韓國菜就沒有「高級美食」,只有平民化的大眾小菜?類似的情況也可見於泰國,甚至好些新派中餐館子,莫非我們這些地方的人從前都不曉得烹調還有高和低,美與不美的區分?後來我才曉得,原來那些飲食記者和餐飲公關所說的「高級美食」必須具有以下五個特點:
一是整頓飯必須採用一道菜接着一道菜的次序上桌,頭盤與主菜得有鮮明的差異,不可混淆,更不可以一股腦地上全。二、每道菜的分量都不能太多。三、因為這頓飯的基本單位是一人份,就算十人同桌,也不可以隨意分享共食同一道菜,每個自己顧自己,哪怕大家點的是一樣的套餐。四、擺盤精緻,反正就是不像這些地方的傳統形式,反而更像當前流行西餐風格。最後,當然環境設計必須有情調,不能像老派大酒樓那樣老套地華貴。
簡單地講,就是把韓國菜、泰國菜,以及中菜全都弄成西餐的樣子,適合有錢的孤獨美食家,以及目的往往不在食物的情侶;這樣的東西就叫做「fine dining」了。
真是謝天謝地,我們第三世界亞非拉以前還真不懂得必須把食物搞成這番模樣才算是高級。曾經,在我們的文化裏面,高級美食的定義就只不過是用料珍稀、烹製費工,以及能吃到這些東西的人不多而已。而且我們這種「高級」的歷史還十分悠久,比方說屈原這段歌詠豐收季節宮廷招魂盛宴的文字:
「五穀六仞,設菰梁只。鼎臑盈望,和致芳只。內鶬鴿鵠,味豺羮只。魂乎歸來!恣所嘗只。鮮蠵甘雞,和楚酪只。醢豚苦狗,膾苴蒪只;吳酸蒿,不沾薄只。魂兮歸來!恣所擇只!炙鴰烝鳧,煔鶉陳只;煎鰿臛雀,遽爽存只。魂乎歸來,麗以先只」。
我猜大部分現代人都不可能不靠譯註地讀懂它到底在講甚麼。很正常,因為這段文字裏頭有許多東西都是今人聞所未聞的菜餚,例如「臛雀」,這是一種雀鳥清湯。但它到底用的是哪一種雀鳥(有人認為是麻雀),做法又是怎麼樣的呢?很抱歉,我都不知道。總而言之,這不是戰國年代一般百姓的食物就是了。沒錯,在各種文化裏頭真正區隔出食物之高級與平凡的,並非上菜順序與分量多寡,而是誰有資格去吃甚麼。這是早在文明還處於搖籃狀態就已經開始,並且至今依然的定律。古代蘇美人有這麼一段諺語為證:「窮人生不如死。如果他有麵包,他就沒有鹽;如果他有鹽,他就沒有麵包;如果他有肉,他就沒有羔羊;如果他有羔羊,他就沒有肉」。
但我們能否想像,這個世界上原來還有一種地方,食物沒有高低之分,因為每個人大致平等。那樣的地方,算不算是一個烏托邦?
2016年7月17日星期日
梁文道:書呆子匠人(做世界的讀者二之二)
【蘋果日報】首先必須明白,詹宏志可說是一個書呆子中的書呆子。而「書呆子相信凡事書中都有答案,在旅行一事也不應有例外,所以他們通常會以一本書或幾本書做為旅行的依據,我當然也是這種人」。我當然也是這種人,所以我完全懂得,為什麼單憑一本旅行指南裏頭幾句幾近於暗示的引導,他就可以充滿信心地帶着夫人計劃一段預估六小時路程的登山之旅。
其實起步沒多久,他就該意識到問題了。因為一位一看就是運動健將的登山客光是瞧了瞧他倆的行頭,便主動建議把自己的手杖讓給他們;但詹宏志拒絕了。然後呢?然後一路翠綠,瑞士國花edelweiss沿途相伴,他倆只覺自己身處標準的風景明信片當中,儘管山上行人漸少,但也渾然不當回事。直到眼前亮出一整片陡峭的雪坡,唯一的路徑是一個個踩出來的足印,足印一旁是「直下數百公尺的山谷,最底下則是淅瀝聲響的溪澗,只要一個失足,你就要滾下數百公尺,撞上各種巨石,……」。可他們還不回頭,一方面是賭運氣,以為過了這坡又是一片田野好風光;另一方面大概是相信書本不會犯錯。於是他們再走,等待他們的卻是一座又一座的雪坡甚至冰壁。終於,輕鬆的健行變成了艱險的登山,二人爬在盛夏不解凍的高山峻壁之上,掌心劃滿裂痕,掌背曬到灼傷,腳下是鞋底傳來的透骨冰寒,心裏是不知命運何往的恐懼。天色近晚,最後的一班纜車早已開走,他們卻還不曉得自己到底要面對多少座險坡,眼看就要在這雪山上過夜了,可他倆衣裝單薄……。
很多年後,詹宏志聽到一則新聞,一位來自澳大利亞的青年失蹤在台灣的中央山脈。從搜救人員找到的遺物看,原來那個年輕人生前是想根據一本旅遊指南,走一趟傳說中的古道。指南並沒有說明,這條古道荒廢已久;而這本指南,恰好和詹宏志拿去用在阿爾卑斯山上的指南,出自同一知名系列。
新一代的旅人大概會壞心眼地暗笑,今時今日,還有誰會依靠旅遊指南書呢。你不必熟悉阿爾卑斯山,光上幾個網站便能發現夏天的高山一樣有成片的冰原,而且網上的遊人一定還會告訴你,行前該有的裝束配備,一路上時間的計算方式(比方說以瑞士人的腳程來看,他們的六小時起碼當是我們的八小時)。書本過時,尤以旅行為甚。難道詹宏志竟連這點都不知道嗎?畢竟,他是台灣,乃至於整個華文世界的「互聯網教父」。早在馬雲的淘寶之前很多年,他就開創了雄霸一方的網購平台「PChome」,台灣三大入口網站之一。還有《明日報》,這份最終失敗的實驗「報紙」,在報刊等傳統媒介還是新聞資訊主要來源的時代,詹宏志便籌辦了這份至今仍然叫人懷念的網絡媒體,形式創新,內容紮實,他最大的失算,其實可能只是他走得太快,沒想到時代與運勢自有自己的步伐。無論如何,詹宏志絕對不可能是位不通世事的書呆子。並且我還記得他和我說過他打工生涯的心得,真是職場金句:「絕對不說現任老闆的好話,絕對不說前任老闆的壞話」。
饒是如此,他還是會在印度上當,高價買下一張其實用不了那麼多錢的地毯,中了明眼人一看就知底細的局;而原因,只不過是因為那位地毯商人能用古波斯語吟誦奧瑪.伽音的詩句。這實在是典型書蟲才會犯的錯誤。但另一方面,書也會讓他變得聰明,知道許多一般遊客不清楚的內行門道。例如,就為了「伊斯坦堡人為兩個羊頭哪個比較好吃而爭論不休」這句話,他把兩位本地作者合作的《吃在伊斯坦堡:探尋巷弄中的美食》當成柱杖,丈量伊斯坦堡的美食地理,效果竟然遠勝大眾旅行網站的集體智慧。
《旅行與讀書》裏面總總因書誤事,因書得福,以及在書本和世界之間的距離摸索出的省悟,又讓我想起了詹宏志很多年前說過的另一番話:「我很幸運,讀書能懂,這個能力使得我不害怕,要是遇上什麼我不懂的,我就找書來看」。這確實是一個凡事都是自己靠讀書學會的人;轉過那麼多次行,做過那麼多的事,靠的就是不斷地讀,似乎全無例外。以他今日的成就來看,這簡直可以編成一鍋心靈雞湯,說明讀書會令人成功騰達的道理。又或者把他包裝成一位時下流行的「儒商」,奉之為全華文世界讀書最多的商業奇才。不過就像我們之前看到的那個故事,一個很會讀書,閱讀量驚人的書呆子,並不一定就能在旅途上頭一帆風順;在他這幾乎改變了台灣面目的精采人生當中,也並非所有事功都是那麼地光輝無垢。我還記得,多年前在他遇到一次事業危機的時候,有記者拍到他在路邊埋頭專心讀書。然後記者還要加上按語,大意是你看這個老闆,到了這當口還有閒讀書,並且讀到入神,他的生意怎麼能做得好?
我想大膽地以一個平凡書呆子的身份去替這位了不起的書呆子回應那張照片的指控。在我看來,它恰恰指出了一個書呆子怎麼讀書其實和他的俗世成就沒有多大的關係,書既不會弄垮他的生意,也不一定保證他能出人頭地。憑他在馬路邊上看書斷定書是毀掉這個人的理由,就和想當然地推論書讀得好是他發財致富的原因一樣,都只不過是同一種陳腐俗見的反映;這個俗見就是不斷地去問:讀書究竟有什麼用。
對於一個書呆子而言,這從來不可能是個問題,因為讀書簡直就是他進入世界的方法,一條不由自己選擇,更加接近天啟召喚的路徑。又好比真正的匠人,讀書是界定他這個人的技藝。由於具備這種方法、路徑,以及技藝,所以他才能夠不害怕,因為不論遇上什麼事,都自有一套安身立命之道去應對。正如一個把生命耗在某項技藝上的匠人,以自己的手藝感知整個世界,在自己的手藝裏琢磨出一套處世哲學;他安穩,不是因為對世界很有信心,而是他對自己的手藝有信心,知道自己始終可以回到原點。藉着書,一位把讀書精進成一門技藝的書呆子能夠學到所有他想學的事情,登山、覓食、買地毯、辦刊物、做唱片、拍電影,甚至開創企業。書的確會誤導他;甚至就算讀對了書,讀得如法,也不保證這一切功課都將結出美好的果子。然而外人不能代他否認,這真是一套方法,而且還是一套使他自在的方法,乃至於即便遭逢困境,他仍能自得其樂地在大街上讀書。
旅行與讀書,一對何其古老的互照行動與觀念。就算不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句老話,不提聖奧古斯丁「世界是一本書,那些不旅行的人只讀過其中一頁」那句西洋名諺。我們也該明白,在把世界理解為一本大書這種隱喻裏頭,可以開掘出多少豐富的義蘊。詹宏志讀書何止萬卷,走過的路更是遠邁萬里,他這部《旅行與讀書》讓我看到,也許在歌德的浪漫主義典範,和艾柯(Umberto Eco)所說的秘教式詮釋傳統之外,世界作為一本大書這個經典課題,也許還能添加多一重題解。那就是把世界看成閱讀的藉口,於是旅行往往因讀書而起,同時又成了讀得更多的理由。將全世界看成一本書,與世界因為我的閱讀而存在,遂成了一體兩面的事。故此,透過讀書進入世界就不是管中窺豹了;相反地,世界之所以完整,唯繫於我在讀書,書的邊界即是世界的邊界,萬一世界真的還有一些角落仍未被任何現存書籍覆蓋,那就意味着我得開始考慮是否應該得寫一本書了。這,會不會就是一個書呆子的世界觀呢?
其實起步沒多久,他就該意識到問題了。因為一位一看就是運動健將的登山客光是瞧了瞧他倆的行頭,便主動建議把自己的手杖讓給他們;但詹宏志拒絕了。然後呢?然後一路翠綠,瑞士國花edelweiss沿途相伴,他倆只覺自己身處標準的風景明信片當中,儘管山上行人漸少,但也渾然不當回事。直到眼前亮出一整片陡峭的雪坡,唯一的路徑是一個個踩出來的足印,足印一旁是「直下數百公尺的山谷,最底下則是淅瀝聲響的溪澗,只要一個失足,你就要滾下數百公尺,撞上各種巨石,……」。可他們還不回頭,一方面是賭運氣,以為過了這坡又是一片田野好風光;另一方面大概是相信書本不會犯錯。於是他們再走,等待他們的卻是一座又一座的雪坡甚至冰壁。終於,輕鬆的健行變成了艱險的登山,二人爬在盛夏不解凍的高山峻壁之上,掌心劃滿裂痕,掌背曬到灼傷,腳下是鞋底傳來的透骨冰寒,心裏是不知命運何往的恐懼。天色近晚,最後的一班纜車早已開走,他們卻還不曉得自己到底要面對多少座險坡,眼看就要在這雪山上過夜了,可他倆衣裝單薄……。
很多年後,詹宏志聽到一則新聞,一位來自澳大利亞的青年失蹤在台灣的中央山脈。從搜救人員找到的遺物看,原來那個年輕人生前是想根據一本旅遊指南,走一趟傳說中的古道。指南並沒有說明,這條古道荒廢已久;而這本指南,恰好和詹宏志拿去用在阿爾卑斯山上的指南,出自同一知名系列。
新一代的旅人大概會壞心眼地暗笑,今時今日,還有誰會依靠旅遊指南書呢。你不必熟悉阿爾卑斯山,光上幾個網站便能發現夏天的高山一樣有成片的冰原,而且網上的遊人一定還會告訴你,行前該有的裝束配備,一路上時間的計算方式(比方說以瑞士人的腳程來看,他們的六小時起碼當是我們的八小時)。書本過時,尤以旅行為甚。難道詹宏志竟連這點都不知道嗎?畢竟,他是台灣,乃至於整個華文世界的「互聯網教父」。早在馬雲的淘寶之前很多年,他就開創了雄霸一方的網購平台「PChome」,台灣三大入口網站之一。還有《明日報》,這份最終失敗的實驗「報紙」,在報刊等傳統媒介還是新聞資訊主要來源的時代,詹宏志便籌辦了這份至今仍然叫人懷念的網絡媒體,形式創新,內容紮實,他最大的失算,其實可能只是他走得太快,沒想到時代與運勢自有自己的步伐。無論如何,詹宏志絕對不可能是位不通世事的書呆子。並且我還記得他和我說過他打工生涯的心得,真是職場金句:「絕對不說現任老闆的好話,絕對不說前任老闆的壞話」。
饒是如此,他還是會在印度上當,高價買下一張其實用不了那麼多錢的地毯,中了明眼人一看就知底細的局;而原因,只不過是因為那位地毯商人能用古波斯語吟誦奧瑪.伽音的詩句。這實在是典型書蟲才會犯的錯誤。但另一方面,書也會讓他變得聰明,知道許多一般遊客不清楚的內行門道。例如,就為了「伊斯坦堡人為兩個羊頭哪個比較好吃而爭論不休」這句話,他把兩位本地作者合作的《吃在伊斯坦堡:探尋巷弄中的美食》當成柱杖,丈量伊斯坦堡的美食地理,效果竟然遠勝大眾旅行網站的集體智慧。
《旅行與讀書》裏面總總因書誤事,因書得福,以及在書本和世界之間的距離摸索出的省悟,又讓我想起了詹宏志很多年前說過的另一番話:「我很幸運,讀書能懂,這個能力使得我不害怕,要是遇上什麼我不懂的,我就找書來看」。這確實是一個凡事都是自己靠讀書學會的人;轉過那麼多次行,做過那麼多的事,靠的就是不斷地讀,似乎全無例外。以他今日的成就來看,這簡直可以編成一鍋心靈雞湯,說明讀書會令人成功騰達的道理。又或者把他包裝成一位時下流行的「儒商」,奉之為全華文世界讀書最多的商業奇才。不過就像我們之前看到的那個故事,一個很會讀書,閱讀量驚人的書呆子,並不一定就能在旅途上頭一帆風順;在他這幾乎改變了台灣面目的精采人生當中,也並非所有事功都是那麼地光輝無垢。我還記得,多年前在他遇到一次事業危機的時候,有記者拍到他在路邊埋頭專心讀書。然後記者還要加上按語,大意是你看這個老闆,到了這當口還有閒讀書,並且讀到入神,他的生意怎麼能做得好?
我想大膽地以一個平凡書呆子的身份去替這位了不起的書呆子回應那張照片的指控。在我看來,它恰恰指出了一個書呆子怎麼讀書其實和他的俗世成就沒有多大的關係,書既不會弄垮他的生意,也不一定保證他能出人頭地。憑他在馬路邊上看書斷定書是毀掉這個人的理由,就和想當然地推論書讀得好是他發財致富的原因一樣,都只不過是同一種陳腐俗見的反映;這個俗見就是不斷地去問:讀書究竟有什麼用。
對於一個書呆子而言,這從來不可能是個問題,因為讀書簡直就是他進入世界的方法,一條不由自己選擇,更加接近天啟召喚的路徑。又好比真正的匠人,讀書是界定他這個人的技藝。由於具備這種方法、路徑,以及技藝,所以他才能夠不害怕,因為不論遇上什麼事,都自有一套安身立命之道去應對。正如一個把生命耗在某項技藝上的匠人,以自己的手藝感知整個世界,在自己的手藝裏琢磨出一套處世哲學;他安穩,不是因為對世界很有信心,而是他對自己的手藝有信心,知道自己始終可以回到原點。藉着書,一位把讀書精進成一門技藝的書呆子能夠學到所有他想學的事情,登山、覓食、買地毯、辦刊物、做唱片、拍電影,甚至開創企業。書的確會誤導他;甚至就算讀對了書,讀得如法,也不保證這一切功課都將結出美好的果子。然而外人不能代他否認,這真是一套方法,而且還是一套使他自在的方法,乃至於即便遭逢困境,他仍能自得其樂地在大街上讀書。
旅行與讀書,一對何其古老的互照行動與觀念。就算不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句老話,不提聖奧古斯丁「世界是一本書,那些不旅行的人只讀過其中一頁」那句西洋名諺。我們也該明白,在把世界理解為一本大書這種隱喻裏頭,可以開掘出多少豐富的義蘊。詹宏志讀書何止萬卷,走過的路更是遠邁萬里,他這部《旅行與讀書》讓我看到,也許在歌德的浪漫主義典範,和艾柯(Umberto Eco)所說的秘教式詮釋傳統之外,世界作為一本大書這個經典課題,也許還能添加多一重題解。那就是把世界看成閱讀的藉口,於是旅行往往因讀書而起,同時又成了讀得更多的理由。將全世界看成一本書,與世界因為我的閱讀而存在,遂成了一體兩面的事。故此,透過讀書進入世界就不是管中窺豹了;相反地,世界之所以完整,唯繫於我在讀書,書的邊界即是世界的邊界,萬一世界真的還有一些角落仍未被任何現存書籍覆蓋,那就意味着我得開始考慮是否應該得寫一本書了。這,會不會就是一個書呆子的世界觀呢?
2016年7月15日星期五
梁文道:記不住的美食
【飲食男女】一家小店,幾道簡單實在但是可口的傳統料理,有時會比一間星級餐廳極盡繁巧之能事的創意美食更加令人難忘。所以如此,可能只是因為我們的記性不夠好而已。
首先我們得承認,要專心做好一件事情是不容易的。如果有一家麵館,定時古法竹升壓麵,雲吞內餡豬肉蝦肉等種種材料比例合宜、搓揉起膠,外皮包裹得皺摺精巧,一條金魚尾自然擺盪不散,而大地魚為主的湯底鮮甜雅致;這該是碗多麼令人難忘的雲吞麵,而這家館子又該是多麼地了不起呀。正如武俠小說裏的好些傳說級高手,單憑一招,就足以橫行天下。
相反地,貪多圖全,樣樣都學樣樣都要,把式使出來縱使叫人眼花繚亂,但結果通常不一定太妙。然後我們還要考慮人類的天性和自然的身體局限。「美食厭怠」往往發生在一些老饕身上,特別是在他們旅行的時候,一家名店接着一家名店地吃,且不說腸胃是否熬得了這一堆東西的轟炸,心理上就已經受不住了。疲憊的味蕾和身軀,不可能會讓人很清醒地記住自己究竟吃過些甚麼。這就是為何「值得專程往赴的餐廳」,應該也是我們一般人在特殊時機才去專門拜訪的名勝的理由。所謂「highlight of a trip」,甚或「once in a lifetime」,這種地方根本就不該去得多去得密。
然後就要說到記憶的問題。我們的味覺記憶不比視覺記憶,這是人類演化的結果,嗅覺和味覺退化,眼睛和耳朵成了我們感知世界萬物的主要通道。你不用受過專業的色彩學訓練,掌握一堆顏色的名字和它們彼此之間的交互效應,也能分得清濃淡程度不等的黑色。但是味道呢?除去一些天賦異稟之士,絕大部分素人是不能在一瞬間就辨識出一瓶葡萄酒到底是來自梅多克的甚麼區位。不過沒關係,喝酒可以後天學習,用心地喝,頻密地喝,久而久之就算不成畢明和劉致新,至少也能學懂一套語言,一套描述品酒感受的語言。有了這套語言,我們才能逐步學習品酒的奧妙。語言是記憶的工具。
就像標籤,看見一個東西便在上頭貼一張名條。有了這些名目貼條,世上種種物件就成了名物,彼此區隔清晰,而且易於人腦記存。感官印象亦如是,在堅硬與軟糯之間的不同口感,從甜至苦這一路遞變的細微味道,以及稻穗和油脂等所有物料的香氣,要是不加命名,我們如何能夠一一分明地標示那朦朧模糊的感覺,又如何可能準確無誤地記住這些感覺的各自特性?
回到現今世上那些偶然會讓人生起似曾相似之感的精緻美食,烹製它們出來的人其實一點也不想自己的創作雷同其他同行的東西。因為他們就像追求獨創的藝術家,常常想在簡單的素材上變化出繁複的、與別不同的面目;又時時使用多種口感和味道的組合,猶如管弦樂中不同樂器的協奏。即使是位力求「簡約」的高手,大概也會願在至簡單的材料與技法上拉出極豐富的層次。想想看,要創作這樣的食物,一餐飯還要好幾道菜,這該是件多麼困難的任務?要能夠吃得出其中學問,了解它們,然後還要記住其所有細節,以及細節加總之後的變化,其實並不比創作它們出來容易得到那裏。因為我們的感官語言不夠用,我們口舌鼻的感官能力不能天生就那麼敏銳。
好比一個完全不聽古典音樂的人遇見了馬勒的交響曲又或者華格納的樂劇,他能記得住那幾個小時聽過的東西嗎?恐怕很難。比較起來,吃麥當勞薯條的感覺要好記得多了,它直接粗暴,猶如大媽廣場舞上那叫人聽得頭疼的《小蘋果》,想忘都忘不掉。弔詭的是,多數精緻美食餐廳都想為客人營造「一個難忘的經驗」;但它們給出的卻是最難記憶的挑戰。
首先我們得承認,要專心做好一件事情是不容易的。如果有一家麵館,定時古法竹升壓麵,雲吞內餡豬肉蝦肉等種種材料比例合宜、搓揉起膠,外皮包裹得皺摺精巧,一條金魚尾自然擺盪不散,而大地魚為主的湯底鮮甜雅致;這該是碗多麼令人難忘的雲吞麵,而這家館子又該是多麼地了不起呀。正如武俠小說裏的好些傳說級高手,單憑一招,就足以橫行天下。
相反地,貪多圖全,樣樣都學樣樣都要,把式使出來縱使叫人眼花繚亂,但結果通常不一定太妙。然後我們還要考慮人類的天性和自然的身體局限。「美食厭怠」往往發生在一些老饕身上,特別是在他們旅行的時候,一家名店接着一家名店地吃,且不說腸胃是否熬得了這一堆東西的轟炸,心理上就已經受不住了。疲憊的味蕾和身軀,不可能會讓人很清醒地記住自己究竟吃過些甚麼。這就是為何「值得專程往赴的餐廳」,應該也是我們一般人在特殊時機才去專門拜訪的名勝的理由。所謂「highlight of a trip」,甚或「once in a lifetime」,這種地方根本就不該去得多去得密。
然後就要說到記憶的問題。我們的味覺記憶不比視覺記憶,這是人類演化的結果,嗅覺和味覺退化,眼睛和耳朵成了我們感知世界萬物的主要通道。你不用受過專業的色彩學訓練,掌握一堆顏色的名字和它們彼此之間的交互效應,也能分得清濃淡程度不等的黑色。但是味道呢?除去一些天賦異稟之士,絕大部分素人是不能在一瞬間就辨識出一瓶葡萄酒到底是來自梅多克的甚麼區位。不過沒關係,喝酒可以後天學習,用心地喝,頻密地喝,久而久之就算不成畢明和劉致新,至少也能學懂一套語言,一套描述品酒感受的語言。有了這套語言,我們才能逐步學習品酒的奧妙。語言是記憶的工具。
就像標籤,看見一個東西便在上頭貼一張名條。有了這些名目貼條,世上種種物件就成了名物,彼此區隔清晰,而且易於人腦記存。感官印象亦如是,在堅硬與軟糯之間的不同口感,從甜至苦這一路遞變的細微味道,以及稻穗和油脂等所有物料的香氣,要是不加命名,我們如何能夠一一分明地標示那朦朧模糊的感覺,又如何可能準確無誤地記住這些感覺的各自特性?
回到現今世上那些偶然會讓人生起似曾相似之感的精緻美食,烹製它們出來的人其實一點也不想自己的創作雷同其他同行的東西。因為他們就像追求獨創的藝術家,常常想在簡單的素材上變化出繁複的、與別不同的面目;又時時使用多種口感和味道的組合,猶如管弦樂中不同樂器的協奏。即使是位力求「簡約」的高手,大概也會願在至簡單的材料與技法上拉出極豐富的層次。想想看,要創作這樣的食物,一餐飯還要好幾道菜,這該是件多麼困難的任務?要能夠吃得出其中學問,了解它們,然後還要記住其所有細節,以及細節加總之後的變化,其實並不比創作它們出來容易得到那裏。因為我們的感官語言不夠用,我們口舌鼻的感官能力不能天生就那麼敏銳。
好比一個完全不聽古典音樂的人遇見了馬勒的交響曲又或者華格納的樂劇,他能記得住那幾個小時聽過的東西嗎?恐怕很難。比較起來,吃麥當勞薯條的感覺要好記得多了,它直接粗暴,猶如大媽廣場舞上那叫人聽得頭疼的《小蘋果》,想忘都忘不掉。弔詭的是,多數精緻美食餐廳都想為客人營造「一個難忘的經驗」;但它們給出的卻是最難記憶的挑戰。
2016年7月10日星期日
梁文道:旅行之間多讀書(做世界的讀者之一)
【蘋果日報】最近買到一本書,書名叫做:無敵大衛及其古亞美尼亞文《亞里士多德〈前分析篇〉評註》研究。我敢大膽地肯定,光憑這套上兩層書名號的繞口標題,百分之九十九的讀者都不會知道這是本什麼書。所以買下這本書,並不是因為自己學問大,對這麼冷門的領域感興趣;恰恰相反,我就屬於那百分之九十九完全搞不懂這個書名的讀者陣營。雖然我喜歡亞里士多德,可我沒有讀過《前分析篇》,更沒有聽過「無敵大衛」這麼無敵的名字,就別說他用古亞美尼亞文寫的《前分析篇》評註了。但是這個書名就像扣中了某個開關,一見到它,翻了幾頁,我便毫不猶豫地抱住了它。說來可笑,原因只不過是我很想去亞美尼亞,所以只要見到任何一本和亞美尼亞有關的書,我大概都會把它買下來,覺得它會有助於我那不知何時方得實現的旅行。你知道誰是「無敵大衛」,難道會使你在亞美尼亞的行程變得更加方便、有趣,而且豐富嗎?這,我倒沒有想過。
這就是書呆子的處世方式,總是以為世上一切還沒有提出過的問題,書裏早都有了答案。他出門旅行,最重要的問題不是應急藥物有沒有備全,不是換洗衣物是否足以應對各種場合,而是書夠不夠看(還好現在有了Kindle,半夜兩點都能隨時隨地買到想看的書,讓人安穩)。就連他為什麼想去某個地方遊覽,緣起也都和書有關。
我第一次動念要去亞美尼亞,就是因為看了波蘭大作家卡普欽斯基(Ryszard Kapuscinski)的《帝國》(Imperium),他筆下的「亞美尼亞手稿資料館」(Matenadaran)是這樣的:
In Matenadaran one can see the ancient books of the Armenians. To me they are doubly inaccessible: they lie in cabinets behind glass, and I do not know how to read them. I ask Vanik if he understands them. Yes and no, for he can read the letters but cannot discern the meaning. The alphabet has remained the same for fifteen centuries, but the language has changed. The Armenian walks into Matenadaran like a Muslim into Mecca. It is the end of his pilgrimage; he is moved, overwhelmed. In Armenian history, the book was the national relic. The comrade who is our guide(so beautiful!)says in a hushed voice that many of the manuscripts that we see were saved at the cost of human life. There are pages stained with blood here. There are books that for years lay hidden in the ground, in the crevices of rocks. Armenians buried them in the same way defeated armies bury their banners. They were recovered without difficulty: information about their hiding places had been hand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Armenians have a measure of time different from ours. They experienced their first partition2,500 years ago. Their renaissance occurred in the fourth century of our era. They accepted Christianity seven centuries earlier than we. Ten centuries before us they started to write in their own language……
我想這是一個任何書呆子都抵擋不住的誘惑。原來這個世界上還有這樣一個古老文明,人們崇拜古籍有如聖跡,古抄本文獻館就是他們的聖地。然後我又找到了其他的書,讓我一窺公元四世紀亞美尼亞「黃金時代」的風華,原來他們從那時候開始就有了自己的泥金裝飾手抄本,而且和西歐的風格完全不同。另一本書則告訴我,這個國家曾經是歐亞大陸的知識寶庫,書籍生產與流通的重鎮,早已消失在其他地方的古代文書皆有可能在此覓得。於是我的想像越加立體,似乎在我還不知道何時方能踏足這片土地之前,我就已經藉着幾本書構築了屬於我自己的亞美尼亞。
問題是既然你已擁有一座你腦海中的共和國,你還真的有必要動身勘察那具體存在於這個世上的現實主權國家嗎?今天這個時代,讀萬卷書,或者上一萬次網,是真有可能取代行萬里路的。所有你要去的地方,都已經有人去過了,他們拍回來無數照片、影像,他們寫下了各式各樣容或自相矛盾的描述與感慨,一切盡在你指掌之間,一點就開。卧遊豈不可以取代真實的行程?另一個常見的問題是,看了那麼多的圖像和文字之後,你會不會因此喪失最直觀的感受,被他人左右你對一個地方的切實認知。
這本來都是些不必要回答的問題,因為它們天真,不是太過相信他人的眼睛,就是以為自己未經反省未經訓練的眼光真是「自己」的。不過,我們也可以因此天真地回答:看了書,不去印證,怎麼知道書裏說的是真是假?
印證是要冒險的,甚至以生命為代價。
詹宏志在《旅行與讀書》裏頭談過他自己的經歷。在一次瑞士少女峰附近的旅行,他被隨身攜帶的旅行指南上的一段話吸引住了:「全瑞士最美麗的景致出現在少女峰區域,……人們的注意力太常聚集在當中的三個巨峰:少女峰(Jungfrau,4158公尺)、僧侶峰(Monch,4099公尺),和艾格峰(Eiger,3970公尺);……但閃閃發光的皓首雪峰只是一半的真相,鄰近山丘與溪谷以綠色、棕色、金色交織而成的景色其實更為美麗……。」敏銳的讀者詹宏志在這段描述讀出了言外之意:「只知道遊覽少女峰的旅客並非真的『行家』,懂得在『鄰近山丘與溪谷』尋求旅遊目的地的人才是真正懂得這個區域的隱藏之美。怎麼辦?照這樣說,我也即將變成一個『外行人』。」
正如所有旅人,絕對不甘只當外行觀光客,他決定一探那「山丘與溪谷」之間的隱密聖境。又像一切書呆子,他在書中尋找線索,找到了一條語焉不詳、標識不明的文字通道。沒想到,接下來卻是一次差點有去無回的絕境穿行。
這就是書呆子的處世方式,總是以為世上一切還沒有提出過的問題,書裏早都有了答案。他出門旅行,最重要的問題不是應急藥物有沒有備全,不是換洗衣物是否足以應對各種場合,而是書夠不夠看(還好現在有了Kindle,半夜兩點都能隨時隨地買到想看的書,讓人安穩)。就連他為什麼想去某個地方遊覽,緣起也都和書有關。
我第一次動念要去亞美尼亞,就是因為看了波蘭大作家卡普欽斯基(Ryszard Kapuscinski)的《帝國》(Imperium),他筆下的「亞美尼亞手稿資料館」(Matenadaran)是這樣的:
In Matenadaran one can see the ancient books of the Armenians. To me they are doubly inaccessible: they lie in cabinets behind glass, and I do not know how to read them. I ask Vanik if he understands them. Yes and no, for he can read the letters but cannot discern the meaning. The alphabet has remained the same for fifteen centuries, but the language has changed. The Armenian walks into Matenadaran like a Muslim into Mecca. It is the end of his pilgrimage; he is moved, overwhelmed. In Armenian history, the book was the national relic. The comrade who is our guide(so beautiful!)says in a hushed voice that many of the manuscripts that we see were saved at the cost of human life. There are pages stained with blood here. There are books that for years lay hidden in the ground, in the crevices of rocks. Armenians buried them in the same way defeated armies bury their banners. They were recovered without difficulty: information about their hiding places had been hand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Armenians have a measure of time different from ours. They experienced their first partition2,500 years ago. Their renaissance occurred in the fourth century of our era. They accepted Christianity seven centuries earlier than we. Ten centuries before us they started to write in their own language……
我想這是一個任何書呆子都抵擋不住的誘惑。原來這個世界上還有這樣一個古老文明,人們崇拜古籍有如聖跡,古抄本文獻館就是他們的聖地。然後我又找到了其他的書,讓我一窺公元四世紀亞美尼亞「黃金時代」的風華,原來他們從那時候開始就有了自己的泥金裝飾手抄本,而且和西歐的風格完全不同。另一本書則告訴我,這個國家曾經是歐亞大陸的知識寶庫,書籍生產與流通的重鎮,早已消失在其他地方的古代文書皆有可能在此覓得。於是我的想像越加立體,似乎在我還不知道何時方能踏足這片土地之前,我就已經藉着幾本書構築了屬於我自己的亞美尼亞。
問題是既然你已擁有一座你腦海中的共和國,你還真的有必要動身勘察那具體存在於這個世上的現實主權國家嗎?今天這個時代,讀萬卷書,或者上一萬次網,是真有可能取代行萬里路的。所有你要去的地方,都已經有人去過了,他們拍回來無數照片、影像,他們寫下了各式各樣容或自相矛盾的描述與感慨,一切盡在你指掌之間,一點就開。卧遊豈不可以取代真實的行程?另一個常見的問題是,看了那麼多的圖像和文字之後,你會不會因此喪失最直觀的感受,被他人左右你對一個地方的切實認知。
這本來都是些不必要回答的問題,因為它們天真,不是太過相信他人的眼睛,就是以為自己未經反省未經訓練的眼光真是「自己」的。不過,我們也可以因此天真地回答:看了書,不去印證,怎麼知道書裏說的是真是假?
印證是要冒險的,甚至以生命為代價。
詹宏志在《旅行與讀書》裏頭談過他自己的經歷。在一次瑞士少女峰附近的旅行,他被隨身攜帶的旅行指南上的一段話吸引住了:「全瑞士最美麗的景致出現在少女峰區域,……人們的注意力太常聚集在當中的三個巨峰:少女峰(Jungfrau,4158公尺)、僧侶峰(Monch,4099公尺),和艾格峰(Eiger,3970公尺);……但閃閃發光的皓首雪峰只是一半的真相,鄰近山丘與溪谷以綠色、棕色、金色交織而成的景色其實更為美麗……。」敏銳的讀者詹宏志在這段描述讀出了言外之意:「只知道遊覽少女峰的旅客並非真的『行家』,懂得在『鄰近山丘與溪谷』尋求旅遊目的地的人才是真正懂得這個區域的隱藏之美。怎麼辦?照這樣說,我也即將變成一個『外行人』。」
正如所有旅人,絕對不甘只當外行觀光客,他決定一探那「山丘與溪谷」之間的隱密聖境。又像一切書呆子,他在書中尋找線索,找到了一條語焉不詳、標識不明的文字通道。沒想到,接下來卻是一次差點有去無回的絕境穿行。
2016年7月8日星期五
梁文道:原生
【飲食男女】 我曾經在一家阿根廷牧場做客。那天上午,我看見主人一家在一棵大樹的樹蔭下頭生火,火堆上頭掛了一具鐵鍋,裏頭不知道正在煮些甚麼,引來兩條大狗站在一邊窺視,主人家的兩個小孩本來正在陽光下頭追着狗玩,這時候也都乖乖地守在一側送柴添火。後來我就吃到了這輩子都能記得的一道燉雞。高湯以蔬菜為主,材料全是他們家自己菜園裏種的,新鮮甘甜。那雞肉,香氣澎湃,彷彿下了不知名的添加物,但分明就是最純淨的雞油脂肪自己的味道。哪怕只是一塊雞胸,居然也是豐潤多汁,我看他們燉了好一會兒功夫,這肉的質感卻依然健在,頗堪咀嚼,不乾不爛,恰到妙處。我坐在田舍屋簷底下,放眼望去是一片寬闊平野,幾頭牧馬俯頸吃草,身邊一株正在開花的老樹有蜂鳥飛繞。此情此景,是那趟行程當中最難忘懷的用餐體驗,甚至勝過布宜諾斯艾利斯那幾家開始被外界注意的新派美食餐廳。
這似乎又是一條佐證,簡單的鄉野料理,就是好過那些今天無論走到那裏都長得很像的美食餐廳;一份老實、下功夫、材料好的傳統食物,就是要比十幾道繁華精巧的高價菜餚叫人難忘。
但我並不相信這麼簡單的比較。今時今日,只要和愛吃愛到不惜腰中錢的朋友聊天,但凡有人討論某家星級餐廳多麼門高馬大難訂位,就一定有人會眉飛色舞地說起類似我那阿根廷牧場雞肉的故事。比方說跟着一個漁夫出海,釣了一整天的魚,然後在回航的路上煮了一鍋雜碎海鮮湯;又比方說開車上山,繞了幾小時驚險的山路,然後嘗到人間不知的野菜芬芳。
忘掉桌上厚得可以當被子的亞麻桌布,忘掉洗手間裏的名牌潤手霜,忘掉種種擦得鋥亮的銀色餐具,以及臨行前送到你手上的那一小盒精緻糕點,捨棄這一切奢華的美食餐廳體驗。轉而追求所謂的「原生態」,鄉野、粗樸、簡單、老實。這種追求,我稱之為「中產階級的懷鄉症」。它的主要患者是一群來自高樓林立的大都會居民,有點錢有點閒,不曾做過漁民,不曾下過田地,更不曾放牧過甚麼;可就是覺得那些自己不曾經歷過的生活才叫真生活,來自那種生活的味道才算是真味道。
不,不要搞錯,我真的直到執筆此刻都還記得那天中午那口雞的味道,我也真的相信那些朋友的感人經驗是真的。我只不過是不想太過誇大這種追求,它太過誇張的結果就是世上多了不少必須轉機轉車好幾趟才到得了的餐廳,全都標榜自己的地方性格和本真色彩,但又常常令人有點失望。
更常見的情形是許多大城市裏有一些走「bistronomique」或「gastropub」路線的館子,試着治癒我們這種怪病,表面輕鬆悠閒不造作(價格倒是一點不便宜),盡量讓人在城市中心親近所謂的原生態。辦法之一就是菜名簡單,不像以往高級餐廳那樣一堆法文西班牙文,形容複雜。它們往往只是列出食材,比如「雞腿、蘑菇、洋葱」,讓你自己去猜這幾樣東西究竟怎麼組合,似乎菜名簡單就代表了樸實。然後它們會把省下的文字用在這每一樣食材的來源介紹上頭,比如說要標明這塊牛肉是巴黎著名肉販特供。那頭牛的血統如何,牠吃甚麼長大,被宰的時候幾歲等等,似乎這就是尊重食材尊重自然的體現。我對這類潮流愈來愈不耐煩,每次吃力拼着老花眼讀這樣的菜單,我都會想起那句名言:吃雞蛋用不着認識下蛋的母雞。
這似乎又是一條佐證,簡單的鄉野料理,就是好過那些今天無論走到那裏都長得很像的美食餐廳;一份老實、下功夫、材料好的傳統食物,就是要比十幾道繁華精巧的高價菜餚叫人難忘。
但我並不相信這麼簡單的比較。今時今日,只要和愛吃愛到不惜腰中錢的朋友聊天,但凡有人討論某家星級餐廳多麼門高馬大難訂位,就一定有人會眉飛色舞地說起類似我那阿根廷牧場雞肉的故事。比方說跟着一個漁夫出海,釣了一整天的魚,然後在回航的路上煮了一鍋雜碎海鮮湯;又比方說開車上山,繞了幾小時驚險的山路,然後嘗到人間不知的野菜芬芳。
忘掉桌上厚得可以當被子的亞麻桌布,忘掉洗手間裏的名牌潤手霜,忘掉種種擦得鋥亮的銀色餐具,以及臨行前送到你手上的那一小盒精緻糕點,捨棄這一切奢華的美食餐廳體驗。轉而追求所謂的「原生態」,鄉野、粗樸、簡單、老實。這種追求,我稱之為「中產階級的懷鄉症」。它的主要患者是一群來自高樓林立的大都會居民,有點錢有點閒,不曾做過漁民,不曾下過田地,更不曾放牧過甚麼;可就是覺得那些自己不曾經歷過的生活才叫真生活,來自那種生活的味道才算是真味道。
不,不要搞錯,我真的直到執筆此刻都還記得那天中午那口雞的味道,我也真的相信那些朋友的感人經驗是真的。我只不過是不想太過誇大這種追求,它太過誇張的結果就是世上多了不少必須轉機轉車好幾趟才到得了的餐廳,全都標榜自己的地方性格和本真色彩,但又常常令人有點失望。
更常見的情形是許多大城市裏有一些走「bistronomique」或「gastropub」路線的館子,試着治癒我們這種怪病,表面輕鬆悠閒不造作(價格倒是一點不便宜),盡量讓人在城市中心親近所謂的原生態。辦法之一就是菜名簡單,不像以往高級餐廳那樣一堆法文西班牙文,形容複雜。它們往往只是列出食材,比如「雞腿、蘑菇、洋葱」,讓你自己去猜這幾樣東西究竟怎麼組合,似乎菜名簡單就代表了樸實。然後它們會把省下的文字用在這每一樣食材的來源介紹上頭,比如說要標明這塊牛肉是巴黎著名肉販特供。那頭牛的血統如何,牠吃甚麼長大,被宰的時候幾歲等等,似乎這就是尊重食材尊重自然的體現。我對這類潮流愈來愈不耐煩,每次吃力拼着老花眼讀這樣的菜單,我都會想起那句名言:吃雞蛋用不着認識下蛋的母雞。